【專題企畫】
心念的綿延
時時問心,事事平安。
-行天宮平安心語
人之初,性本善,每個人生來皆擁有上天賦予的良心善性,卻往往容易被欲望與習性所牽引與遮蔽,殊為可惜。良善的初發心,不能只有一時半刻,要持續實行。我們應時時向內觀照、反躬自省,保持靈明覺知,守住善心、正念,養成無欲則剛的正氣,並且發揮慈悲同理的本心,照顧好身邊的人,讓良善心念由內向外、綿延不絕;除了自己能夠修福積德、好命連年外,也為家庭、社會增添更多的愛與溫暖,共同迎向平安幸福的美好未來。
大醒自心 紅光繚繞
在行天宮三宮事務所內,都懸掛著兩幅鏡匾,分別以紅字書寫「心 福祿壽」、黑字書寫「心 貧病苦」,清楚表明,人生運途的好壞,不是風水、八字造成,而是由「心」所招致。那麼,心念為何如此重要呢?
念念端正 步步有福
行天宮五聖恩主之一-南宮孚佑帝君呂恩主(即呂洞賓),在《孚佑帝君醒心真經》中提醒世人:「因緣念上起,念上起因緣。」一切的因緣果報,皆是源自於人的起心動念。每個人出生時,都宛如一張白紙,純淨無染,會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而產生各種思維與習氣,因此做出不同的選擇,產生各自的際遇和命運。而左右命運的關鍵,就在於我們所生起的每一個念頭。
有句話說「一念天堂,一念地獄」,當生起善念,就能以正面的眼光來看待一切事物,以正直和善的態度與他人相處,散發出溫暖正向的氣場,那麼所處的當下就是美好的天堂。相反地,若生起惡念、歹念,心中就會充滿怨恨、猜疑、憤怒等負面情緒,不但讓自己「眼見皆惡」,充滿痛苦煩惱,也會拖住他人一起陷入負面能量之中,使身心如同處於地獄般煎熬。
「念」,是「今」加上「心」,提醒我們,須將現在、當下心中所生起的意念專注在正道上,要放下對於過往的貪戀、執著與偏見,以及對未來的虛妄幻想。而在《玄靈玉皇寶經》中說:「一念之誠,真而無妄。」要斷除妄念、邪念,修得正念,首先就是要做到「誠」,真誠面對自己的每一個意念,時時刻刻自我警醒,讓貪、瞋、癡、慢、疑沒有萌芽的機會,我們的心就不會受到外境迷惑,而是能像一面乾淨的鏡子,如實照見萬事萬物的實相,並運用道德智慧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應對。
即心治心 人心得治
不過,人非聖賢,心田難免冒出雜草般的不當念頭,這該如何是好呢?呂恩主降傳的《呂帝心經》教示我們,想要拔除內心的惡念,最為簡要、根本的法門,就是要以良善的道德本心,來轉化、防治為惡的心態與習性,諸如:
《孚佑帝君醒心真經》亦云:「人苟欲除殃積慶,務須遵守帝教,大醒自心。勿許一念游移,勿許一時間斷。久久自然黑氣全消,紅光繚繞。不獨一身榮昌,子孫亦獲吉慶。不獨一家康泰,一里盡得消殃。」意思是說:「世人如果想要消除災禍,累積吉慶福報,就必須要遵守呂恩主的教誨,澈底使自己的內心醒悟過來。千萬不要讓自己有一念之間的動搖,也不要縱容自己有任何片刻的中斷。能夠持之以恆地信受奉行,久而久之,邪惡的黑色濁氣會完全消失,而煥發清亮、善良的紅光,將會圍繞身邊。持續的善行,不僅會讓自己享有榮耀昌盛,子孫也能同受庇蔭,獲得吉祥福祿。」
若能在行、住、坐、臥之間,隨時覺察內在,讓意念「以道德為本」,萌生慈愛與寬容;並以正念引導言行,使所做所為皆合乎天理良知、實踐道義;那麼身心自然能在念念相續之間維持平和清淨,享有美善人生,更能進一步讓社會回歸穩定,和諧安樂。
誦經抄經 靜心修心
行天宮精神導師 玄空師父曾開示:「我們心裡有一隻心猿意馬,人坐在這裡,想起三天前去戲臺看戲,心一想就跑到戲臺去了。齊天大聖一翻三千里、三藏法師取經,就是運用我們人的心猿意馬去創作的。」藉由《西遊記》的故事指出,人的心思、意念就像好動的「猿猴」和「快馬」,容易被欲望、情緒牽著走,若不能有所修持,則心中容易滋長出邪念、妄想,甚至可能因此誤入歧途。在具體的實踐上,建議可藉由誦經、抄經,幫助心神保持專注與安定。
體悟正信 修養心性
行天宮《列聖寶經合冊》收錄《關聖帝君明聖真經》、《孚佑帝君醒心真經》、《呂帝心經》、《南斗星君延壽真經》、《北斗星君賜福真經》等經典,傳承聖神仙佛開示的正信義理,是指導人生方向的引路明燈,只要虔誠恭誦、抄寫,自能體悟生命的真諦。
誦經、抄經時,應保持「身、心、口」三業清淨,並且以全副身心歸向信仰於聖神仙佛的狀態下,一字一句讀誦、或是一筆一畫寫下神聖的經文。一般人初學時,往往會心浮氣躁、胡思亂想,沒多久就感到枯燥乏味,此時不必心急,持續試著將注意力集中在誦念、寫字上即可。
專注於誦經、抄經,能提升定力、磨鍊耐性,可說是一種修心的功夫,而功夫的養成,需要正確的方法與時間的累積,日久功深,自然就能漸入佳境、得心應手,就像照顧植栽,平常不見枝葉生長,一段時日後,才發現已經枝繁葉茂、開花結果了。
抄經回向 善意綿延 回向的字義是「回轉歸向」,意指將抄經的功德,回轉歸向給親友或眾生。在行天宮抄經班的最後一堂課,執事會引領學員來到廟裡,恭誦「抄經祈福文疏」,在神明的見證下,完成回向的儀式。
為什麼要回向呢?一來提醒我們抄經時應心誠意敬,修得美好福德,方可謹慎恭謹地感恩回向;二來回向能避免我們貪求功德,因為貪念猶如墨汁,會染汙心田,消除了貪念,心靈方能保持純淨;三來回向能為親友或眾生累積福德及祈福,經過回向的功德,尤其是眾人同心合力完成的善業,能普及一切有情眾生,就像一股股清澈活泉,灌溉生命福田。 總括言之,以強大的心念來回向,能使自己的善心善意向外綿延,為他人造福,使得抄經的功德更加殊勝、圓滿。
觀照呼吸 覺察當下
在步調快速的現代社會中,許多人可能沒有餘暇誦經、抄經,常常只想著趕快把某件事做完,一件事完成了就緊接著做下一件事,或者同時兼顧許多不同的事項,導致陷入「忙、盲、茫」的處境。 建議大家無論多忙,也要試著留一點時間給自己,從作為模式(doing mode)切換到存在模式(being mode),哪怕從三分鐘、五分鐘開始也行,暫時先不做什麼,只是好好地觀照呼吸,向內在的寂靜開放,覺察每一個當下,其實都是嶄新的時刻。
「乘坐」在呼吸的波浪上
氣息總是不斷地進出我們的身體,藉以維繫生命。既然我們不能缺少呼吸,那麼就藉由觀照自己的呼吸,來將注意力帶回當下吧。維持覺察是需要練習的,剛開始的時候,呼吸很適合作為覺察目標,幫助我們以更好的穩定性進行觀照,讓注意力保持在此時此刻。 我們可以將注意力放在鼻子,感覺氣息進出身體;或者放在腹部,感覺腹壁在吸氣時緩緩膨脹、在呼氣時收縮。盡可能地,在每一次吸氣的全程、每一次呼氣的全程,讓我們的注意力「乘坐」在呼吸的波浪之上。
如果不小心忘記注意呼吸時,請不要苛責或批判自己分心了,只要溫柔而且堅定地,讓注意力重新回到我們先前決定要觀察的呼吸感受,一個瞬間接著一個瞬間,好好覺知每一次的呼吸,逐漸將更廣闊的覺知帶進生活裡,進而學習經典開示的靜心、修心之道,久而久之,自然能讓時時刻刻的心念,都是符合道德的初心,長保清明良善。
《呂帝心經》云:「人心得治,天地清寧。」當我們學會好好照顧內在、淨化內心,溫柔地善待自己,也就更懂得如何以慈心與同理心,來關懷親朋好友、服務社會大眾、愛護天地萬物,如此一來,不僅自身得以擁有法喜無礙的心境、平安順遂的生活,相信也將感應上天慈悲眷佑,為人間帶來風調雨順、四時安康的清寧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