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活慢行】
蓬萊米的原鄉
竹子湖邊望,青山別有鄉。
村幽添黛色,樹密蔚霞光。
-高文淵〈竹子湖〉
提到竹子湖,大多數人第一個想到的,不是海芋田就是繡球花,但很少有人知道,這裡就是「蓬萊米」的發源地。水車寮步道,早年又有人稱「蓬萊米步道」,就是當年古水圳和運送稻米的通道。全長不到五百公尺,坡度相當平緩,不但有水光山色,花季更是美不勝收,是老少皆宜的親子級健行步道。
漫遊田野山徑
從地形來看,竹子湖就像是一個山中的小盆地。遠古時代大屯山火山爆發,滾燙的岩漿流經此地,形成一個堰塞湖。千百年後湖水退去變成溼地,窪地中曾經長滿孟宗竹和箭竹,從山頂吹下來的風,使箭竹林款款擺動,猶如一片綠油油的湖泊,故而得名。其後平埔族、漢人相繼來此開墾,建立一個遺世獨立的小聚落。水車寮步道,正是竹子湖一帶別具歷史意義的步道。
大眾交通工具是前往水車寮步道的最佳選擇。從捷運北投站或石牌站搭公車上陽明山,湖田國小後方有一座小橋,就是水車寮步道的入口。樹林裡,清澈的溪水在陽光下閃耀光芒。這是磺溪的上游處,由此順流而下,經過陽明山公園、陽峰古道、紗帽山溫泉區、天母、石牌,最後匯入外雙溪,流進基隆河。溪底有零星的壺穴景觀,表示今日看似平緩的流水,也曾經有過湍急的歲月。
走出清涼的林蔭,眼前便是樸實的山田,早年是一片黃金色稻作,如今以季節觀賞花卉和高冷蔬菜為主。來此開墾的農家以高姓、曹姓居多,不遠處也留有古厝,供人參觀。沿著步道走,左邊是溪流,右邊是水圳,這是過去灌溉農地的重要水源,也是運送稻米的必經之路。
步道周圍有豐富的動物生態,陽明山常見的鳥類如山紅頭、綠繡眼、白頭翁、臺灣藍鵲等;無霸勾蜓、臺北樹蛙、紫翅麗菊虎、八星長筒金花蟲,藍色豆娘猶如精靈一般在身旁曼妙飛舞。最引人注目的,當然是每年四、五月的「螢火蟲季」,夜晚時分,熠熠流光穿梭在星空下,可謂美不勝收。
追憶水車年華
步道中段,可看見山邊有「ㄟ米間」的遺址。「ㄟ米」就是「碾米」的意思,早年竹子湖水稻秋熟,稻穀就會先送來這裡,去除胚芽加工成精米後,才由步道送到山下。用圳水轉動巨大的水車,以此作為碾米的動力來源,所以又叫「水車寮」。水車寮經風吹日晒,只剩下一面石牆,但水車本體已由陽明山管理單位修復,至今仍在荒野中悠悠運轉,供人追憶當年的景象。
其實,早期漢人在此開墾時,並非以稻米為主,而是孟宗竹、柑橘和茶葉。一直到一九二一年,日人希望在臺灣廣植「稉米(黏性較高)」,取代既有的「秈米(黏性較低)」,經調查後發現竹子湖一帶得天獨厚,地勢高、氣溫低、水質好,且有天然地勢屏障,形成頂湖、東湖、下湖等地域區隔,可避免品種因為自然受粉雜交,有助於維護稻種純度,非常適合作為新米種的實驗場。後來在磯永吉博士、末永仁博士等人的努力下,成功培育出適合在臺灣栽種的新米種。
當時為了替它取名,還曾經考慮過「新高米」、「新臺米」等名字,後來才取名為「蓬萊米」,也就是蓬萊仙島產出的稻米,而既有的秈米則被稱為「在來米」。今日,我們餐桌上一碗又一碗鬆香軟彈的白米飯,多是這品種的後代。
轉型後的現況
一九四五年後,蓬萊米已廣植於臺灣各地,竹子湖實驗場可謂功成身退,為了輔導農民轉型,陽明山管理局開闢環山產業道路,在這裡設立高冷蔬菜區,於是,竹子湖又變成了爽脆香甜的高麗菜的名產地,一度達全國之冠。後來中橫公路、高速公路陸續完成,梨山、武陵農場的高冷蔬菜運送北上,使得竹子湖農民再次轉型,終於成為今日花卉名所-海芋和繡球花繁開的美麗山谷。
短短的步道,來回不過三十分鐘。返回湖田橋,行過湖田國小,有座洋式平房,正是當年實驗場事務所,屬於歷史建築,如今歸為公有,取名為「竹子湖蓬萊米原種田故事館」,典藏農具、照片和模型,開放民眾參觀,認識當地的歷史。若是還有時間,可再搭上公車往小油坑、二子坪,繼續探索陽明山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