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心鐫詠】
行天宮三宮楹聯巡禮(四十五)
關河秉旌節而來,稍示威靈回國運;
聖蹟歷滄桑益顯,總教忠義悅人心。
【語譯】
關聖帝君為了匡復漢室的江山,遵奉大漢正統劉先主的御旨以平定天下,略微施展武功,樹立的聲威就足以令亂臣賊子畏伏膽顫,回轉國家的氣勢更為強盛;
關聖帝君所留傳的聖功事蹟,歷經千百年無數的時局變易,聖德煥發的光芒卻更加顯著,尤其是追隨劉先主、廉節不貪的忠義精神,總是教人心悅誠服、踴躍效法。
【註釋】
一 關河:本指關隘、山川等人為及自然所形成的防護陣線,此處引申為國家政權,指漢室江山。明代王偁《東都事略.隱逸傳》:「且稱漢、唐舊都,關河雄固,神祇、人民,無不望天光之下臨也。」
旌節:又稱「節」、「節杖」,是以旌為符信,以竹或黃銅為杖,上飾以旄毛,為古代皇帝賜予使臣、將領的信物,作為代表君王權威的憑證。此處代指劉先主的御命敕令。《三國志.關羽傳》:「先主為漢中王,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
二 威靈:顯赫的聲威。唐代貫休〈經先主廟作〉:「古廟積煙蘿,威靈及物多。因知曹孟德,爭奈此公何!」
三 滄桑:即「滄海桑田」,比喻時局變化劇烈。明代曹志遇〈漢前將軍關忠義侯廟記〉:「陵谷之移、滄桑之變,蓋非精誠所凝結也。」
【賞析】
本楹聯書體為行楷,運筆遒勁有力,文字結體流麗而挺拔,氣韻雋永瀟灑。
此係隔句對楹聯,上下聯首句分別嵌入「關」、「聖」二字,昭示行天宮恭奉主神為 「關聖帝君」。
本楹聯採取「時空對顯,虛實相生」的筆法,不著痕跡地烘襯 關聖帝君的聖德懿行。如上聯以「關河」、「來」、「回」形塑立體的空間感,下聯的「滄桑」則以滄海、桑田的轉變,顯現出時間的流逝,讚歎 關聖帝君的威靈神能超越時空的局限,恆常遍在;又以實物借代虛義,如以「旌節」代指「正統」、用「聖蹟」借代 關聖帝君之「德行」,且以「示」、「回」等動詞,將抽象的「威靈」、「國運」,轉化為可以展示、喚回的具象事物,以此頌揚關聖帝君的忠義至德,即使無法看見、碰觸,卻是實際存在,能夠感化人心、護國佑民。
上、下聯的對偶,也相互呼應、推進文義。首先,讚歎 關聖帝君遍行「關河」,留下無數消災滅厄、扶濟危難的「聖蹟」;並遵行劉先主的旨令,為宣揚春秋正統大義,四處征討叛賊、逆臣,戍守邊疆重鎮,所成就的宏圖偉業,從未因時空變遷的「滄桑」而消失磨滅,反而煥發更加燦爛的道德之光,照亮世間。由此可知, 關聖帝君凜烈剛正的「威靈」,正是源於自身行忠履義的舉止,也是人人應當效法的典範。最後,聯文中更提醒世人,「國運」之興衰長短,繫於「人心」之善惡正邪,應宏揚五倫八德之聖教,促使眾人皆能回歸仁義大道,方能開創恆久興盛的太平盛世。
楹聯撰書者介紹 |
丁治磐(1894~1988) 字似庵(盦),齋號補閒齋,江蘇東海人。 從事軍職,是著名書法家,兼擅詩詞文章,書法師法中唐李陽冰,兼習顏真卿各帖,進出漢魏之間,用筆流暢而凝重,風神瀟散,以氣勢見長,自成一家風格;又精篆刻,為中國書法學會三位首任常務監事之一。著有《補閒齋詩稿》、《似庵菲稿:丁治磐先生詩文集》。 |
楹聯小百科 意雖相反,共用則妙的「反義詞」 |
反義詞,是指意義相反、相對的文字、語詞,如陰與陽、上與下、是與非,在中國文化的辯證思維裡,使用反義詞往往能讓描述更為具象,更能彰顯事物的全貌。如本楹聯的上聯同時使用「來」、「回」這組反義詞,激發讀者想像, 關聖帝君為撥亂反正、復興漢室,而不斷往返各處、鏟惡鋤奸,以此體會《明聖經》所言「十餘年,甲不離身,刀無潔淨。夜無穩睡三更,日不飽餐一頓。東戰西征,百戰而江山纔定」中,關聖帝君衛國護民、不辭勞苦的忠肝義膽;也勉勵志向高遠、才德美好的有為者,亦應以 關聖帝君為楷模,堅定正確的志願與方向,將艱苦的考驗難關,當作自我修善斷惡的磨練,持之以恆,相信終會實現人生的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