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志業∣行天宮五大志業網

346期

【守護健康】

地震後的身心調適

地震是一種突發的自然災害,對許多人的心理、生理都會造成衝擊,像是恐慌、焦慮、憂鬱、失眠、情緒不穩、恐懼再次發生地震等心理反應,以及頭痛、胃痛、顫抖、胸悶、心跳加速、出汗、食欲不振等生理反應,這些身心反應其實是正常的,往往會在幾天至幾週內逐漸減輕。

 

但有些人可能遭遇生命威脅,或目睹房屋損毀、親友受傷,或反覆觀看災後媒體訊息等,因此產生嚴重心理創傷,達到精神科疾病的診斷標準,例如「急性壓力症候群」(簡稱ASD)、「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簡稱PTSD)等。

 

常見症狀
 

地震引發的「急性壓力症候群」,通常發生在震後一個月內,主要症狀包括再體驗創傷事件、試圖避免回想創傷情境、警覺性增強、出現睡眠障礙、解離感受(失去真實感)等,根據近年的研究,發生率約在百分之十至三十之間。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則可能於地震後幾個月發生,主要症狀和「急性壓力症候群」類似,包括創傷事件的持續再體驗、避免與創傷相關的刺激、情緒麻木和過度警覺等。一項針對四川大地震的研究指出,災後半年至一年半,此症候群於青少年的發生率,約在百分之一點三至九點七之間。

自我身心調適
 

那麼,歷經地震後,該如何調適身心呢?以下提供幾個方法給大家參考:

一、尋求社會支持:與家人、朋友和鄰居等保持聯繫,分享感受和經歷。

二、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適度運動、健康飲食、充足睡眠,都有助於改善心理狀態。

三、學習放鬆技巧:如深呼吸、冥想和瑜伽等放鬆技巧,可以幫助減輕壓力和焦慮。

四、接受諮詢或治療:必要時,可尋求專業的心理健康支持,如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或心理諮商師等,紓解創傷後的心理壓力。

 

讓專業人員協助您
 

心理健康的專業人員,會藉由以下幾種方式幫助個案:

一、支持性諮詢:提供情感支持和實用建議,幫助個案面對日常生活中的挑戰。

二、心理評估:可藉以瞭解個案的心理狀態和需求,若已經達到「急性壓力症候群」或「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嚴重程度,醫師可以及時給予正確的診斷和治療。

三、心理治療:例如「眼動減敏和歷程更新治療」(簡稱EMDR)、認知行為治療(簡稱CBT)、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等,有助於個案處理創傷相關的思維和情緒。

四、藥物治療:醫師可能會開立處方藥物,藉以控制創傷後的焦慮、失眠等症狀。

眼動減敏和歷程更新治療
 

在治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方面,「眼動減敏和歷程更新治療」是一種具實證效果,且被廣泛運用的心理治療方式,具體的療程和做法如下:

一、評估階段:治療師會評估個案在地震當時的創傷經歷和心理狀態,確定治療焦點。

二、準備階段:治療師會教導個案一些放鬆技巧,幫助他們在治療過程中保持平靜,如透過腹式呼吸或安全地點的練習,減少地震再經歷感。

三、處理階段:個案在治療師的引導下回想創傷經歷,同時進行特定的眼動或其他雙邊刺激,如使用敲擊或音響刺激。這一過程有助於個案進行自我的歷程更新,並降低創傷記憶的負面影響。

四、結束階段:治療師會確保個案在經過治療以後,內心感到平穩安定,並且討論後續的治療計畫。

 

積極處理 讓生活重上軌道
 

總結而言,在地震等自然災害發生後,我們可能會有一連串的身心反應,請瞭解這些反應是正常的,而積極地尋求社會支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學習放鬆技巧等,能使我們更有效地處理歷經地震的心理壓力,預防「急性壓力症候群」、「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發生。

 

若感到心理壓力過大,請接受專業的支持性諮詢或精神評估,讓精神科醫師或心理師助我們一臂之力,跨越生命關卡;如果罹患了壓力症候群,也不必過度擔心,經過專業治療,相信可以促進心理康復,逐步重返安穩的生活常軌。

上一頁】【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