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効勞願行】
服務就是一種學習
許久以前,有輛十號公車,慢悠悠地開到臺泥大樓靠站,接著有位女子牽著小女孩下車,母女倆一同走過田野,沿途有些幽暗;好在不遠處有一片光,且人來人往,很是熱鬧,正是九臺街關帝廟行天宮。
郭碧惠師兄敘述至此,沉浸於兒時回憶:「那感覺就像到家了,很安心……」
母親的愛與身教
母親郭李菊師兄是碧惠師兄的「領路人」,昔日帶她入廟敬拜,結束後便塞一顆糖到她嘴裡,化作甜美的親情滋味;多年後,她又跟著母親的腳步進入聖門,收穫好多心靈寶藏,比糖更甜、更幸福。
「最初是鄰居帶媽媽來,後來變成媽媽帶我來,一路從九臺街,再到行天宮北投分宮。」碧惠師兄說:「娘家在士林開五金行,其實真的很忙,但母親都會將家裡安排好再過來効勞,她當時在事務所為信眾登記祭解;除非廟裡有拜斗或聖壽等大事,她才會讓我們幾個小孩幫忙顧店,哈!不乖也會被她『鐺』的喔!」
雖是玩笑話,但母親的「身教」確實影響她良多。郭李菊師兄曾說:「凡事都要盡心盡力,把握時間和機會,不是只做好某一部分,面面都要照顧到。」
當碧惠師兄「接棒」,最開心的莫過於母親,提點她從後山掃落葉做起,教導她清潔聖物的注意事項,並提醒要有「三個感謝」:第一感謝 恩主公護佑;第二要感謝玄空師父建設行天宮三宮,才有這麼好的道場,讓大家好好修行;第三感謝家人,因為自己能放心効勞,也多虧有他們協助與成全。
後期郭李菊師兄年事已高,多半在家休養,但仍愛聽廟裡的點點滴滴,每回碧惠師兄去探望,外籍看護告訴她,「阿嬤」原本都在閉目養神,只有看到她才會張開眼睛,尤其聽見關於 恩主公的事情,總會高興地笑起來。
「我想,除了虔誠的心以外,也因為她在行天宮有太多回憶了,有艱苦人生,也有年少時光……」因母親捨報離世未久,碧惠師兄說來仍難掩傷感。母女至親,是今生的緣;以道結親,能長長久久地相契。相信碧惠師兄的心意,郭李菊師兄都能感受到,並且懂得。
直心直受真福
雖有母親珠玉在前,但効勞路也非表面看來那般順遂,畢業後開始上班,接著結婚、生子、全職育兒……生活忙碌,常讓人忽略了信仰;只有在受挫時,才會想起要向恩主公傾訴,也才回想起,曾那麼羨慕母親穿著青天色道衣的身影,以及自己要効勞的「夢想」。
待孩子長大,碧惠師兄才真正投入志業,有許多年長師兄的用心傳承,幾乎就像母親般疼惜自己,讓她很快就適應環境。不久,執事師兄提點她,若有心深耕,應先報名,接受培訓課程;於是她自民國九十九年開始上課,歷經兩年的公益志工訓練,一○一年轉為見習効勞生,隔年通過考核,成為正式効勞生,負責寫家運、收驚、拜亭與護龍服務、內殿清潔等。
十多年的効勞歲月,碧惠師兄思來,都是甜,而非苦。上課培訓時,接觸臨終關懷與安寧照護,也曾在恩主公醫院為病患服務,種種經驗都很實用;問她覺不覺得困難,她笑著表示,都是應該要學、應該要知道的,心態正確,就不難。
「服務是一種學習,我從志工階段就這麼想。」碧惠師兄說:「比如在廟裡,我常接觸信眾,別人的生命故事就是借鏡。有人遇到困難,我會反思若自己遇到,可以怎麼處理;聽到別人富裕、兒女優秀,我想到的是我們一家很平安,這也是一種『好』,世間的『不齊等事』太多,我學會更珍惜、更感激,也有更多的體諒。」
即便過程中,有些人帶著情緒而來,或提出不合理的要求,碧惠師兄依然很清楚自己的位置:「世人形形色色,不該總想著要求別人,應該是做好自己的本分,比如我在効勞,効勞的心態就是要謙卑、歡喜;《明聖經》的經文說:『直心直受真福。』只要我們以真誠正直的心待人處事,縱使一時吃虧、受委屈,也能問心無愧。而且只要好好跟信眾說明,其實大多時候都能順利溝通。」
信仰 就是力量
年輕時,只要遇到難題,碧惠師兄就會來廟裡,所求不是「解決問題」,而是希望能獲得智慧和勇氣去面對;這習慣至今未變,師兄相信 恩主公隨時都在指引著平安的路。
碧惠師兄分享,數年前她的右手腕突然長出一顆圓形囊腫,自己和家人都非常擔心,經醫生檢查說明是「骨痂」,亦即先前骨頭受傷癒合後長出的塊狀物;不影響手部功能、不會病變,但是不美觀,若想要消除它,就必須開刀處理。
師兄懷著忐忑的心情到廟裡,恭向 恩主公稟報,經請示 恩主公後參加祭解與祈安法會,並於法會期間虔誠誦經,祈求平安;法會結束後,手腕囊腫竟漸漸地消失,她更加堅信 恩主公的慈悲護佑時刻都在,唯有繼續効勞精進,方能回報恩主公的德澤於萬一。
碧惠師兄說:「某些見證,在別人聽來如故事,實是冷暖自知。我相信,只要我們相信 恩主公,按照聖示去做,就會獲得力量,靠近 恩主公的心,所以跟著信仰去走就好。」
心誠 方入聖門
如今的碧惠師兄,正如當年的母親,在家事、志業間盡力周全,也獲得家人全力支持。丈夫會在她効勞的日子裡,將家裡照顧好,讓她無後顧之憂,至於兩個兒子早已成家,不變的是,還是會來廟裡敬拜與尋求聖示。這幾次過年,丈夫都主動提起全家來北投分宮感謝、祈福,讓碧惠師兄好感動。
這也令師兄想起多年前的春節,母親帶著她來廟裡,年幼的她嚷著:「人好多,不要進去,在門外拜拜就好了嘛!」而母親堅定地告訴她:「要進門,心意才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