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9期

【旅讀視界】

物理學家的生命探索

跟著文學去旅行,觀照自我內在的風景,
並且靜心品味 自然與文藝之美。

物理學,是一門理論和觀測、實驗並重的學問,研究的是物體的性質、狀態、變化、規律等,以及物質與能量之關係,範疇小至構成物質的基本粒子,大至宇宙整體,為自然科學的基礎學科之一,而我們生活中的一切,諸如鳥兒飛過天際、樹葉緩緩飄落、有人揮棒擊球等,莫不和物理定律相關。

 

對物理學有所貢獻的人,以及專精物理學的科學家,一般統稱為「物理學家」,包括了大家熟知的艾薩克.牛頓、瑪麗.居禮(習稱居禮夫人)、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等,將各種物質的微妙及壯闊之處,逐一展現在世人眼前。

物理詩人的時間想像

艾倫.萊特曼是一名美國的大學教授、理論物理學家、文學家,於麻省理工學院開設的課程橫跨了自然學科(物理學、天文學)和人文學科,是該學院獲得雙領域教職的第一人,知名媒體亦以「科學需要詩人,萊特曼正是科學家和人文學者的完美結合」讚揚他的貢獻。

 

《愛因斯坦的夢》堪稱萊特曼的代表作,在這部揉合虛構和歷史的作品中,愛因斯坦化身為小說人物,於西元一九○五年發表「狹義相對論」前的一段時日,做了三十個關於時間的夢,例如「在這個世界裡,時間有三維,與空間一樣是立體的。正如物體可以向三個互相垂直的方向移動:一橫、一直、一高,此物即可能參與三個互相垂直的未來。每一個未來都朝著不同的時間方向移動。每一個未來都是真實的……同樣的人,在三個不同的世界,有其不同的命運」、「有一個地方的時間是靜止不動的……因為這是時間的中心。時間從此處始,以畫同心圓的方式向外流動-圓心靜止,向外直徑愈大,時間的速度也愈快」等,以物理學為基礎,創造出三十個擁有不同時間狀態的奇幻空間或人生情境,啟發讀者無限想像,而且文筆優美宛如長詩,十分引人入勝。
 

科學與人文的思辨

《在緬因州的小島上追逐繁星》則是萊特曼的散文集,書中的許多段落如「這世界誠如由物質構成。但實情歸實情,無法解釋人的感受。濃霧、落日、群星、閃爍的海水,無一不是物質,卻又壯觀得讓人很難接受僅止於此」、「人的意念、思維、情緒,和沛然難擋的自我意識,在在巧妙而難以形容,怎麼可能單純源於原子與分子形成的神經元,以及大量流動於神經元間的電能和化學物質?此中奧祕,常教我無語以對」等,往往呈現了科學知識與人文關懷之間的思辨,和《愛因斯坦的夢》一樣,都是講求實證的物理學家對於生命本質的深刻探索,值得我們細細品讀、再三回味。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是出生於德國、美籍猶太裔的理論物理學家。

 

一九○五年,他發表有關「光電效應」、「布朗運動」、「狹義相對論」、「質能守恆」的四篇論文,原創見解取得歷史性成就,改變了科學界對於空間、時間、質量、能量之認識,奠定現代物理學的理論基礎。

 

一九一五年,他發表「廣義相對論」,主張重力是因巨大質量扭曲時空所造成的,並且推測光線經過太陽重力場時會被彎曲。一九一九年,對於日食的科學觀測證實了他的理論,經媒體廣泛報導,從此成為家喻戶曉的物理學家。

 

一九二一年,由於他對光電效應法則之發現貢獻卓著,獲頒諾貝爾物理學獎。

上一頁】【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