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9期

【專題企畫】

賀年 心的氣象

一名喜雪,二名餞歲,三則是名春宴。

從教一歲大家添,但只要、明年強健。
        -宋.郭應祥〈鵲橋仙〉(節錄)

 

新的一年又將到來,我們感恩地回顧從前,也喜悅地迎向未來。置辦年貨、打掃環境、發壓歲錢……這些活動充滿了濃濃的年味,但隨著時代變遷,新年已然有了嶄新面貌;我們一起來挖掘春節的「新意義」,也願大家擁有「心的歡喜」!

年來了
 

農曆新年即「春節」,又稱「新春」、「正旦」、「正月朔日」,俗稱「過年」、「度歲」,為華人四大傳統節日之首。年前最後一天為「除夕」,民眾會吃年夜飯、守歲,而農曆正月初一稱「歲首」、「新正」,閩南語稱「開正」,連著歡慶數日,至初五才「開工」。

 

春節源於上古臘祭,臘盡春來,古人會準備供品、祭祀祖宗與上天,祈求來年風調雨順、收成豐碩,至周朝有農業慶祝活動;漢朝則設定正式的新春禮儀,還有了「爆竹」之俗(燒竹子),此時的春節指的是節氣之首-「立春」,到了魏晉,出現「放鞭炮」和「守歲」的習俗;唐朝《假寧令》記載:「元正、冬至,各給假七日。」即便如此,農民大年初一也可能下田勞動,民間自有一套生活模式,而後蜀時始有春聯。

 

宋朝人已知使用火藥製成的鞭炮,王安石〈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便生動描寫了送舊迎新的歡樂氣氛;宋人年夜飯以類似麵羹的「餺飥」為主食,並流行用名帖互相投賀,像今人互寄賀年卡。明清時,拜年習俗逐漸成熟,不但到對方家裡拜年,還增加了「團拜」儀式,以敦鄉情。

 

現代人說「過年」,可能是國曆一月一日的「元旦」,也可能指傳統的農曆年,我們甚至已經習慣「過兩個年」。日治時期,引入象徵現代化的西曆,當時的臺灣人配合在元旦時掛門松、稻草繩,也漸漸順應日式的春酒、名片交換會、參拜神社、參加升旗典禮等活動;但常民文化不易被撼動,尤其跟隨節氣生活的農人,仍照舊過日,發展到最後,形成「城市過國曆年,農村過農曆年」的狀況。西元一九九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臺北市首次清空道路,邀請知名藝人表演、和民眾一起倒數,演變至今,已成新的風俗習慣;如今年輕一輩喜歡充滿熱歌勁舞、煙火繽紛的跨年儀式,多數長者則偏好舊曆年,兩代人如何在異中求同,找出雙方都能接受的過年方式,是值得省思的重要課題。

 

轉淡的年味
 

曾經滿滿的年味,現在愈來愈淡,因為生活型態改變,許多人不再期待穿新衣、戴新帽或大吃一頓,也因西方文化的影響,從萬聖節、耶誕節一路慶祝,至跨年時氣氛到達高峰,到了稍晚的農曆春節,興奮情緒已遞減,只想好好休息。再者,科技與交通發展日漸進步,相聚變得容易,似乎也不拘泥在此時返鄉過年,甚至有更多人想在假期出遊,以「避年」的方式過年;而從前看似禁忌的事,比如過年期間不洗頭、不打掃、不丟垃圾,否則會把福氣往外推云云,相信愛乾淨的人很難接受。

 

有網友整理出常見的過年習俗,如跟親戚吃飯、拜天公、搶頭香、發紅包、守歲、放鞭炮、迎神、初二前不能回娘家等,請大家投票選出想要廢除的項目,其中以「放鞭炮」、「初二前不能回娘家」呼聲最高。鞭炮嚇走年獸的傳說聽來有趣,但真的放鞭炮,難免有安全跟噪音的考量;至於女兒出嫁後,要到初二才能回娘家,而且不能午睡、留下吃晚餐的習俗,本就沒什麼根據,也逐漸隨著社會氣氛及女性意識抬頭而鬆動,總之,不符合生活需求的儀式自會慢慢消失。

 

某些人認為過年並不「有趣」,更像是在「挑戰關卡」。比如餐桌上被親戚詢問婚姻或收入狀況的不適感,或必須一個人過節的孤獨感……對於部分男性而言,無論過得好不好,這都是必須展現成就、男子氣概的時刻,而對於女性來說,忽然爆增的家務量以及扮演「好媳婦」、「好太太」角色的壓力,就連孩子也有「跟親戚小孩比較」的煩惱,種種因素,都可能讓節慶變得不快樂。

年,可以不一樣
 

作家朱國真說:「年節的意義,是經年累月由生活經驗所演化出來的某種習慣,適用於最大公約數,並非每一個人。如今社會處境多元,凡事若仍拘泥在『非如此不可』的執拗,會不會也有點像是除不盡的圓周率而無解呢?」新年是相聚時光,但也是身心休憩的時刻,別給自己那麼大的年節壓力,不用拘泥於框架之中,試著找一個自在、舒服的方式,好好享受過年的喜悅。

 

和自己相處

王維云:「每逢佳節倍思親。」看著別人歡喜返鄉,自己卻因故得獨自過年,心裡難免悵惘;不過,獨處同時是自由的象徵,趁假期做些喜歡的事,如聽音樂、看電影、好好睡一覺……輕鬆慢活,善待自己,也是一種幸福。喜歡熱鬧的人,可以去鄰居、朋友家拜年,或是邀約類似境況的朋友一同歡聚,照樣能慶祝佳節。而更有意義的方式,是投入坊間社團或宗教團體舉辦的公益活動,幫助別人,造福社會,可拓展人際網路,心靈與生活也更充實。無論何時何地,都學習照顧自己,和自己相處,因為我們不只是在過年,更要好好過日子。

 

和家人相聚

很多人「怕年」,是怕親朋好友的種種追問,也招架不住父母的關懷,有人忍耐到假期結束,也有人直接情緒爆發。其實不如「直接出擊」,主動告知「雷區」,比如「我剛剛分手,所以近期不會結婚,謝謝關心」、「我去年一整年確實過得不太好,請給我時間,讓我調適一下」等,如果還有人繼續問下去,就微笑回應:「我們聊點別的事情吧!」

 

我們可以先關心長輩「盆景種得如何」、「哪家中醫特別有效」、「身體健康嗎」,關心對方在意的事,為聊天定調,也可以成為「創造話題」者,不揭親戚隱私,只聚焦於美好的事物上;比如「你去年最開心的事情是什麼」、「你最近有什麼生活樂趣嗎」、「明年想不想嘗試點新事物」,自然會引出正向、積極的氣氛。

 

婆媽放輕鬆

面對大掃除、年夜飯、夫家關係,很多女性一心多用,感覺好疲倦。家務是全家人的事,應分配好任務,齊心完成;即便做得不完美,也請媽媽給予肯定、鼓勵,才能慢慢扭轉「一人包辦」的局面。倘若能力許可,不妨善用外帶年菜、到餐館聚餐、或請人打掃等資源,讓自己歇歇腳、喘口氣。無論在家庭裡扮演的是婆婆、媽媽、太太還是媳婦,都不用勉強自己,安頓好身心,比什麼都重要。

 

過年很環保

除舊布新可嘗試使用天然的洗潔劑,如蘇打水和白醋就是好幫手,而外食或旅行可帶著自己的餐具、水瓶、盥洗用具,減少垃圾及資源浪費。另外,過年最讓人頭痛的,應是大量的廚餘了,準備年菜可事先規劃,照食量酌量購買食材,並盡可能將食物吃完;請遵循惜食三原則-按量點菜不浪費、均衡飲食不擇食、惜糧惜食少廚餘,並響應「吃光、打包,我惜食」觀念,一起惜食減量。

 

展開新頁 春暖花開
 

過年的形式漸趨多元,繁文縟節多半已化繁為簡,但年的意義仍值得珍惜,比如感謝的心意、家庭與人際間的融洽,以及「萬象更新」的盼望。民俗作家劉還月指出,過年最重要的是「開始與結束」,年的存在,是為了讓人稍喘口氣,再邁向下一段路程;過去種種已成回憶,重要的是,未來要活得更好、過得更精采。

 

年到了,春天也來了,誠摯地向大家賀年,也請與我們共賞春光。

年節減壓小錦囊

年節壓力不分國度,美國梅約醫學中心建議下列減壓方式:

  1. 不必強顏歡笑:接納自己的情緒,不需要假裝開心。
     
  2. 尋求心理支持:如果感到孤單,可找相同處境者、宗教團體一起過節。
     
  3. 不拘泥傳統:傳統是會改變的,別因為「和傳統不同」就失落、難受,甚至覺得「我非得怎樣不可」。
     
  4. 不苛責家人:年節又忙又累,也許家人表現出來的樣子,不如我們的期待,試著接納,找適當的時機再談。
     
  5. 嚴守預算:送禮、購物、發紅包都量力而為,無須勉強。
     
  6. 提早計劃:無論是探訪親友、準備年節食物、返鄉交通或旅遊行程都應提前規劃,並準備好備案。
     
  7. 不必要、不想去的聚會,當然可以不去。
     
  8. 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年節稍微放鬆無妨,但還是要飲食適量,睡眠充足並維持運動。
     
  9. 每天給自己幾分鐘的時間獨處,沉澱一下情緒。
     
  10. 拋棄完美主義:不要求自己、他人事事完美,世間無完美,盡力就好。
     
  11. 尋求專業協助:如果年節後還是感到負面情緒,可考慮求助醫療或心理諮商服務。


上一頁】【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