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5期

【良言妙語】

不知老之將至 樂在學習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
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
    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論語‧述而》

根據聯合國的統計資料,隨著醫療、科技的發展,以及保健知識的普及,人類平均餘命從西元一九五○年的四十七點七歲,至二○二一年已到達七十一點三三歲。這大幅增加的廿多年歲月,意味著人類將面臨更漫長的中老年生活。

 

其次,文明的演進也帶來人類早熟、衰老延遲等現象,現代對於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的區分並沒有一定的標準,每一個階段的界限日漸模糊。所以年齡的增加不再是局限我們心靈成長的框架,反倒轉化成激勵自己與時俱進的原動力。
 

心靈充實 忘卻煩惱
 

「長大」、「變老」其實是所有生物都會面臨的歷程,但並非意味生活就是無奈地等待老去。我們究竟應如何看待「老年生活」?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夫子便已提出了跨時代的自許:

 

有一天,楚國大夫葉公向仲由(字子路)詢問孔夫子的為人,仲由覺得老師的學識博大精深,而品德又卓越超群,實在不知該如何確切描述,乾脆不回答葉公這個問題。孔夫子聽聞此事之後,便對仲由說:「你為什麼不這樣講:『他這個人啊!專心讀書便忘記了吃飯,內心快樂就忘記了煩惱,連自己快要衰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忘食」、「忘憂」、「忘老」被後世習稱為「三忘」,但何以致此呢?孔夫子的「忘老」其實來自於從學習中所獲得的快樂,因為透過「學習」,我們可以增廣見聞與知識,將視野與涵養拓展到更寬、更深的層次,讓心靈得到養分,自然身體擁有源源不絕的活力,飲食與煩惱皆可拋諸腦後。換言之,孔夫子能「三忘」的真正原因就是他從不停止「自我成長」,從學識、品行、涵養到器度,孔夫子都擁有「學而時習之」的心念,持續精進自己的德與才,所以能如此博大精深,而又卓越超群,讓學生仲由都不知該如何形容他了。

世界之大 無奇不有
 

當我們在求學階段,「讀書」是最直接的學習方式。而隨著年齡增長,步出校園之後,學習的途徑也就更加多元化。因此保有對各種事物的好奇心,並從中培養出「興趣」,將是支撐一個人持續精進的原動力。

 

例如「手作」,既能善用各種資源,還可以營造生活情趣,或是縫紉、或是做木工,自己動手做出來的物品,帶有一份情感的溫度,這是真誠動人的自我表現方式。又如各種藝術,包括繪畫、書法、音樂、戲劇、攝影等,它們能讓我們產生愉悅、圓滿的感受。而這種對於「美」的感知能力,可以充實身心靈,創造積極、正向的人生態度。當然,學習領受藝術的美好,並不是一定要成為藝術家,而是懂得欣賞、品味其中的韻致與奧妙,為生命添加精彩的養分。

 

在這大千世界中,我們可以學習的目標還有很多很多,若能保持活力,那麼年齡的增長不過是數字的變化而已。「學習」是一條沒有終點的道路,只要我們有意願,就能無止境地探索各領域,同時懷抱著這樣的心念與精神,跨越體力與年齡的障礙,就像孔夫子一樣,不知老之將至,開創出無限多的可能!

用心體悟
 

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年齡的老去並不會阻礙我們往前邁進的腳步,反而是失去了學習的動力與信念,才會讓人停滯不前。

 

除了文中所提及的學習目標,人生還有更積極的學習課題,即是在品德與修為上有所精進,並體悟生命的哲理與意義,這就是靈性層次的修煉,也是生而為人的可貴之處。

 

靈性的涵養不是一蹴可幾的事,它是學識與智慧的累積,更是歲月磨鍊出來的光華。自古以來,聖神仙佛所流傳的經典,即包含了無數的學識、智慧與哲理,如果我們能潛心學習經書中的義理,那麼就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快地開啟靈性之門,到達「無入而不自得」之境。多閱讀經典,時時以道德涵養身心、以善行溫暖他人,家庭自然會和樂圓滿,而社會也能更加祥和平安。

上一頁】【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