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5期

【字裡行間】

天差地別 各異其趣
 

黃金榜內人,枉刺忽相親。

怪得名差異,吟來句極新。

獨眠秋寺雨,罕踏帝城塵。

何限高科客,因容不重身。

       -宋.趙師秀〈贈湯巾〉

趙師秀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後裔,二十歲即得中進士。雖然貴為宗室,且年紀輕輕就考取功名,但只是看起來風光,若沒有當朝權貴提拔,仕途也是庸庸碌碌罷了。於是公務之餘,趙師秀除了作詩讀書,便是與好友唱和,而在南宋文壇小有名氣。

 

當然,這般的名聲自會引起初出茅廬者的青睞。一個晚了趙師秀廿四年的新科進士-湯巾,便懷著朝聖般的心情前來投「刺」(即名片)拜訪。可惜這位老前輩並不在意金榜題名者是何許人,只覺得年輕人的姓名很奇特、投遞的詩句很新穎,於是回詩相贈。表示自己鮮少和朝廷大官來往,不問世事久矣;若對方想交往,也不必在意本身是否有功名,因為自己從不在乎別人身分、地位的高低。

 

「差異」原為「不同」之意,但在此詩中用來形容「新奇」或「特別」的事物,指投刺者「湯巾」的姓名。 從文字來看,「差」最早見於西周金文,上方是「禾」、下方是「手」,會其意就是用手拔取禾穗的樣子,這是原始先民採收穀物的最早方式。隨著農業的發展,以手採穀實在太費力費時了,便開始利用工具割取,起先是大蚌殼,後來又有內彎的石刀、銅鐮等,割穗的效率逐步提升。相較於使用器具,用手摘取是比較落後的方式,因而「差」有「不好」的意思,讀ㄔㄚ,引申有「缺失」、「錯誤」、「區別」等義。此外,古代被人使喚者通常地位較不好,所以「差」也引申為「派遣」或指被派遣去做事的人,讀ㄔㄞ。

 

到春秋時期,為了填補空間,讓字形看起來方正美觀,而經常在「手」的下方加上「口」或「工」;至漢朝隸書通行後,又將「禾」、「手」合在一起,於是變成今日模樣,已難以看出原始造字涵義了。 再看「異」,甲骨文中是一個站立者頭戴面具、雙手上揚的樣子,這可能是一個上古的巫師,或是來自北方的游牧民族。巫師會求神祈福,必定是發生了「特別」、「不尋常」的狀況;而外族的模樣,對本地人而言也意味著「不同」、「奇怪」的事物。因此「異」便有了前述的涵義。

 

其實,大千世界,各有「差異」,若能抱持尊重的態度來欣賞與自己不同的人事物,那麼自能領略其中奧妙、品味生命之曼妙。             

上一頁】【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