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5期

【專題企畫】

根壯葉茂 植物的根部

山木有佳實,托根清禁中。

歲芳搖落盡,獨自向炎風。

   -宋.晏殊〈西垣榴花〉

 

晏殊是北宋前期的著名文學家,以一聯「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引得無數世人吟詠不已,可謂一代文豪。而在這首五言絕句中,他則借石榴自喻:原本生長在山林間的果樹,如今則寄身於朝廷的宮苑中;當春光流轉,其他繁花皆落盡,唯獨石榴花迎向夏季熱風,明豔燦爛如火。

 

簡潔的詩句,既歌詠了石榴的獨立不群,也意味著自身的超然絕俗,雅致中見芬芳,盡顯作者的才情與造詣。詩中所提到的「托根」,為寄身之意,指石榴樹從山林移植到宮廷裡。「根」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無機鹽,也能固定植株,為所有植物存續生命的基礎器官。葉子會枯萎、花朵會凋謝,僅有根部不間斷地輸送養分至莖部,讓植物得以繁衍生息。
 

起根立地 各闢蹊徑
 

根是維管束植物的重要器官,也是種子萌發時最先長出的部分。以豌豆為例,種子內的胚根會先穿破種皮,逐漸向下長成白色細條狀的初生根。當初生根愈來愈長,子葉便開始從種皮脫出,接下來就是衝破地表,嶄露頭角。

 

在子葉冒出地面之後,根慢慢地長得粗大,並開始形成維管束。隨著莖不斷向上、向陽光生長,而根也不停地伸向土壤深處。不過,為何根不會長到地面上來?難道它能辨別方向嗎?

 

原先,科學家認為植物的根具有背光性,但後來發現,若將發芽的幼苗從泥土裡拔出,在漆黑的環境中橫放一陣子,那麼根的前端還是會彎曲向下生長。由此可知,真正影響根的生長方向,其實是地球的重力;換言之,根可以感應重力,往重力的方向生長,此為「向重性」,又稱「向地性」。

 

此外,根還有探索水分、氮氣、氧氣、無機鹽等各種養分的能力。由於這些養分存在於土地中的不同區塊,所以根究竟是要往哪個方向生長,都攸關生命的存續與茁壯。甚至在向外延伸的路途中,還有可能遇上寄生蟲、另一棵植物等狀況,如何閃躲或自衛,其實都是根必須「思考」的課題。

 

什麼?根會思考?早在西元一八八○年,查爾斯.勞勃.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便在其著作《植物的行動力》(The Power of Movement in Plants)中提出,植物的根部具有類似低等動物的腦部作用。他觀察到,根尖能感應外界的刺激及訊息,從而決定根的生長方向。近年來的科學研究,更證實了根的多種感應能力,除了前述的重力和養分,根還可以偵測溫度、溼度、電場、壓力、各種化學物質濃度、音波振動……並且不只有根尖能處理、判別資訊,而是整株植物的根系相互傳遞、結成網絡,最終作出決斷。甚至若是一群同種植物生長在一起,根系能連成一氣,共同運作,彷彿某些群體動物的社會一般。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北美紅杉」(Sequoia sempervirens),主要生長在加州的太平洋沿岸,喜歡寒冷多雨的氣候,可以長到一百多公尺高,傲視群倫。之所以能長得如此高聳,其實是靠群體的力量才會如此。因為加州海岸地質較堅硬,樹根無法扎得太深,於是它們演化出每一棵樹雖獨立於地表,彼此的根系卻能緊密連結,互相扶持,共同抵禦上千年的風雨,真所謂團結力量大。

尋根問底 各得其所
 

如眾所周知,想要蓋好一棟樓房,那麼地基就必須打得穩固堅實;而對於生長自泥土的植物來說,「根」就是它們的地基。不過,因為根通常深埋於土中,並非像花葉果般容易觀察,所以還需深入土地之中,才能瞭解各類植物之根的形態與特質。

 

首先,就以前述的石榴為例,它的根為黃褐色,由一條較粗的主根向下筆直延伸,而在主根上,又往四周長出眾多側根,猶如分岔的樹枝一般向外伸展。此形態的根系稱作「軸根」,裸子植物和雙子葉植物的根即是。

 

另一種根系則沒有主根與側根的分別,而是從莖部下方延伸出數條粗細差不多的根,以便抓住淺層土壤。這種根系之形態猶如蔓生的鬍鬚,因此稱作「鬚根」,蕨類植物和單子葉植物的根均屬之。 除了形態的差異,其實根不僅在泥土中生長,甚至功能也隨著自然環境的不同而千變萬化。

 

例如:經常作為觀葉植物的黃金葛,為了攀附樹幹或牆面,而經常在節眼處長出攀緣根,此種根可以吸收水中的養分,讓黃金葛沒有泥土也可以生長。

 

另外,常見於熱帶地區的各種榕樹,經常從樹枝上長出鬚狀的「氣生根」,可以吸收空氣中的水分;而當氣生根向下到達地面後,還能伸入土壤中,地表部分則逐漸形成木質支柱,如同樹幹,具有支撐樹枝重量的作用。這些日益壯大的氣生根樹幹,猶如一棵棵樹木,往往從一棵榕樹的主幹開始向外延伸,就能發展成一片樹林。在澎湖跨海大橋旁的「通梁古榕」,原是一棵栽種於南明永曆廿七年(西元一六七三年)的「垂榕」(Ficus benjamina),歷經三百五十年的悠悠歲月,如今已變成枝椏相連難分的超大型樹木,覆蓋面積廣達二千多平方公尺,堪稱氣生根的偉大奇蹟。

深根固柢 各顯神通
 

一般來說,根的發展形態受到環境(土壤成分、水分)及氣候(溫度、溼度)所影響。由於「軸根」的主根強有力,因此通常比鬚根更能深入土層,而側根伸展的範圍也較廣。像大多數的木本雙子葉植物,主根可達地下十至十二公尺;側根所伸展的直徑距離則廣達十至十八公尺,超過其樹冠的直徑。

 

若論草本的雙子葉植物,其根系的深度與廣度同樣不遑多讓,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例如有種生長在內蒙古、甘肅、新疆沙漠地區的「駱駝刺」,植株高度可能只有一公尺左右,但它的主根為了吸收難得的地下水,往往可深入地下二十公尺。又如我們經常食用的南瓜,植株矮小,常在地面蔓生,但側根伸展的直徑卻可達六至八公尺。

 

相較於軸根的深度及廣度,「鬚根」所能伸展的範圍就遜色不少。草本的單子葉植物,如稻、麥等,其根系入土大約只有二十至三十公分,而伸展直徑也最多只有四十至六十公分。至於木本的單子葉植物,則另行演化出不同的機制,以因應根系先天上的伸展限制。譬如棕櫚、椰子,其鬚根的纖維粗壯且極具韌性,所以整棵樹可長至二十公尺以上,並可抵抗颱風的侵擾;另外像「林投」,則以眾多氣生根伸展至地面下,牢牢地作為整棵樹的支柱,猶如榕樹一般,所以不畏海風吹襲。

盤根錯節 各有所長
 

在熱帶地區,若是雨量多,雨水長期沖刷地表,造成土壤淺薄,植物為了支撐本身高大的樹幹與樹冠,避免傾倒,於是主幹的側根會從地表突起,逐漸向四周蔓延,形成板狀構造的根系,此即板根。板根厚實扁平,可以占據廣大的面積,使得粗壯的樹身能屹立不搖。例如:臺灣南部海岸常見的「銀葉樹」、盤據在柬埔寨吳哥城中的「四數木」(Tetrameles nudiflora),均為代表性的板根植物。

 

對於絕大多數的植物來說,根是吸收、運輸、固著的器官,但演化總是有意外的發展。有些植物為了因應氣候的變化,如乾季或冬天,於是根演化出儲存養分的功能,以備不時之需,此即儲藏根。

 

儲藏根的外形肥大,主要成分是醣類(如澱粉),其次是水分或蛋白質。依其形態不同,而有塊根(如番薯、木薯)、肉質軸根(如蘿蔔、胡蘿蔔)的差別。值得一提的,某些植物的地下莖也能儲存養分,膨大如塊狀或球狀,譬如:芋頭、馬鈴薯、水仙、蔥、洋蔥、薑、蒜、蓮藕等均是。儲藏根與儲存養分之地下莖的最主要區分標準:「儲藏根」的外表通常有根毛,只能往上長出莖,向土中長出其他的根;而「儲存養分之地下莖」的外表較光滑、無根毛,有些具有分段的「節」,除了會長出根之外,還能冒出新葉。

 

根千變萬化的功能,遠超乎人類的想像。雖然根經常在泥土中深藏不露,但其實它們就是植物群落的指揮、營運中心,既維持生命的延續,也展現了演化的奧妙。當我們愈瞭解根的種種面貌,就愈加讚歎大自然的精彩萬分。惟願這份深植於土地的美好可以永續存在,因為植物就是地球生態之根,根壯葉茂,其他生命才會生生不息。


上一頁】【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