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4期

【有情天地】

演化舞台的百變之星 動物

「動物」是生物的一個種類。

它們一般以有機物為食,是能夠自主運動或能夠活動的有感覺的生物。

人類也是動物之一。

        -《百度百科‧動物》

顧名思義,「動物」就是會「動」的生物。有別於固著生活型態的植物,動物具備自主活動的能力,可以逃避危險、攝取食物。不過仍有些動物,如:海綿、珊瑚、貽貝、藤壺等,僅在幼年期能四處活動,隨著生命的成長會逐漸喪失活動力,而成為如植物一般的固著生物。

 

因此,區隔動物和其他類群生物的差別,並不在於是否會固著。首先,動物是「異營」生物,無法將無機物合成有機物,所以只能以有機物為食,而植物、原藻是藉由光合作用進行「自營」生活的生物。其次,真菌雖然亦是異營生物,但其細胞有細胞壁,而動物細胞沒有細胞壁。最後,動物無論體形大小,均是多細胞生物,並且具備細胞分化的機能,而原生生物(如變形蟲、眼蟲、有孔蟲)則不是。

 

動物會消耗有機物質,雖然能呼吸氧氣、自行移動,但必須仰賴其他生物維生,以攝取營養及能量,故在食物鏈之中屬於「消費者」的等級。假使植物、原藻、真菌等生物從生態環境中消失,那麼動物也將無法存續下去。 目前已知最早的動物祖先大約出現於六億六千五百萬年前的海洋裡,至今歷經數次大爆發演化及大規模滅絕,眾多物種出現又消失,或是演化成其他後續物種。

 

由於動物的演化與食物來源、自然環境都有高度關聯性,所以會發展出各種形態的物種。每一物種又因食性(植食或肉食)而產生環環相扣的食物鏈,當某一物種消失時,都會對整個食物鏈造成重大影響,有時甚至是成千上百物種的集體滅絕。就像最知名的「白堊紀末期滅絕事件」,隕石引發大規模的地震、海嘯及火山爆發,除了撞擊初期首當其衝的生物之外,接著大量灰塵進入大氣層,遮蔽了陽光,植物難以進行光合作用,紛紛枯萎,造成所有相關聯的動物無以為食,各地生態系崩潰,恐龍自此消失無蹤。

 

雖然歷經多次滅絕,現存動物仍有超過一百五十萬個物種,依照不同的演化結果,大約分成二十多個大類群。其中,節肢動物(包括昆蟲、蜘蛛、蝦、蟹等)的物種最多,占了所有動物物種的百分之七十五;脊索動物則是身體構造最為複雜精密的類群,在動物界乃至整個生物圈都居於主導地位,而「智人」(我們人類)即屬之。

 

古人對於動物各物種的劃分方式,通常以樣貌、特徵、產地作為依據,但自西元一九九○年代開始,由於科學家對基因的研究愈來愈深入,因此各物種的歸屬也產生了嶄新的面貌。例如:人類原本認為現代的象只有兩種,即亞洲象和非洲象,但透過基因分析,才發現非洲象其實有兩種,一種是體形碩大、兩耳有稜角的草原象,另一種則是體形較小、耳形圓滑的森林象,兩物種大約在二百五十萬年前自同一祖先分別演化而來。

 

動物的繁衍與發展,堪稱是地球上最驚奇的生命現象。尤其是動物憑藉卓越的移動能力,一步步從海洋登上陸地,繼而征服空中,成為空間跨度最廣的生物類群。      

動物一二事

  1. 在地球上所有存在過的動物之中,「藍鯨」都是最大的,體重可達二百公噸、長卅三公尺;而現存最大的陸地動物是「非洲草原象」,最重可達十二點二五公噸,不過已滅絕的陸地動物還有更大的,目前已知為「烏因庫爾阿根廷龍」,估計約為一百公噸左右。
     
  2. 雨燕」可說是終其一生都在飛翔的鳥,牠們可以在飛行中覓食、睡覺、喝水,甚至是繁衍後代。只有到了育雛期,雨燕才會在岩壁上或樹洞內築巢孵蛋,並哺育幼雛,等到雛鳥長成可以飛行,便一起離巢,繼續飛行的生活。

上一頁】【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