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志業∣行天宮五大志業網

334期

【明心寶鑑】

行天宮寶經-經文精選

   明心小故事   

 

東晉王獻之是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後人常以「二王」並稱兩人。相傳今日紹興的蘭亭有一石碑,上書「鵝池」二字,「鵝」字略瘦,為王羲之的字,「池」字略胖,為王獻之的字,父子合璧,相互輝映,成就千古佳話。

 

從「差一點」到大書法家
 

王獻之從七、八歲開始,就跟著父親王羲之學習書法。練了幾年之後,王獻之覺得自己的字已經有模有樣了,便拿著字去問父親:「我再練個三年,是不是就能寫出一手好字了呢?」王羲之看了看,笑而未答,只是走到窗邊,指著庭院中的一排大水缸,對兒子說:「書法想寫得好,祕訣就在這十八缸水中。」

 

聽完父親的這一席話,王獻之下定決心要好好地練練基本功。他每天取水磨墨,練習完橫、豎,接著再練點、撇、捺,整整二年,用完了三缸水,他信心滿滿地捧著自己的作品,請父親評閱。 王羲之看了看,笑而不語,母親在一旁說:「兒子,字是愈寫愈好了,更有力道了。」

 

王獻之繼續天天練習,分秒不敢懈怠,兩年裡反覆書寫了千萬次各式各樣的鉤,這回把書寫的字拿給父親看,王羲之仍舊不發一語。母親說:「孩子你進步很多,字寫得更流暢了。」

 

深知自己仍有不足的王獻之,繼續埋頭苦練,日復一日勤加鍛鍊基本筆畫。三年時光過去了,他再次把整疊寫好的宣紙請父親指導,王羲之翻了翻,發現其中的「大」字,結構上緊下鬆,於是提筆在下方加了一點,成了「太」字,便沒再多說一句。

 

王獻之不太懂父親的意思,於是,又抱著字稿請母親過目。母親仔細端詳一番,告訴王獻之:「見你平日這麼勤奮練字,已經有三千多個日子,的確大有進步,特別是這『一點』和你父親寫得非常相似。」母親手指的那一處,正是父親剛剛所加的那一點。

 

王獻之一聽,這才澈底折服,知道自己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於是更加下足工夫,夜以繼日,認真習字、練字。有一日,王羲之悄悄地來到兒子身後,猛地想抽出他握在手中的毛筆,竟然不動如山。王羲之勉勵兒子說:「你的握筆穩健有力,只要照這樣繼續努力,寫出好字,指日可待。」

 

皇天不負有心人,當王獻之用盡了大缸的水後,他的字已到達力透紙背、爐火純青的地步,成為與父親齊名的書法家。

 

王獻之原本對自己所寫的書法字,自視甚高,在父母親的引導之下,覺察到不足的地方,因而勤勉鍛鍊,才能日復一日持續進步,終於能寫出氣韻非凡的書法,名流千古

   寶鑑照心田   

每個人天生稟賦各異,想要有所成就或是滿意的成果,不能只仰賴天賦與運氣,更重要的是「勤」字,惟有一步一腳印、經常反覆練習,才能在日積月累的過程中,磨鍊出扎實的功夫,達成目標與實現理想。

上一頁】【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