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天地】
綠色星球的創造者 植物
天造地化而草木生焉。
剛交於柔而成根,柔交於剛而成枝幹。
葉萼屬陽,華實屬陰。
由是草中有木,木中有草……
-明‧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部之一》
地球能有今日的模樣,與植物的演化、繁衍密不可分。現代地球大氣層的成分中約有五分之一是氧氣,這些氧氣又有百分之九十來自於植物所行之光合作用,讓動物能夠呼吸,賴以生存。並且許多動物以植物為食,另一些動物再以植食性動物為食,形成食物鏈,而植物就是食物鏈的根基,因此若植物消失了,所有動物都將不復存在,地球的面貌也會大異其趣。
植物可說是地球上最普遍的生命形態,從水域到陸上各種地形,伴隨著不同的氣候,而演化出各式各樣的物種,它們的韌性與環境適應力,往往超出人類的想像。也因此,從古至今,人類對植物的認知一直不停更新,而分類方式也不斷修正,「植物」可說是生物學領域中極富戲劇變化的一處表演舞臺。
成書於西元一五七八年的《本草綱目》,作者李時珍認為植物是天造地化而生成的,兼有剛、柔、陰、陽等不同的屬性。同時他還依據樣貌、特徵,將能入藥的植物分成草、穀、菜、果、木五大類,共計一千零九十五種,占全書收錄藥物的百分之五十八,植物對人類生活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李時珍對植物的分類來自於特性與作用,實際上是以「人」的觀點為準,但不同生物之間的關聯性,其複雜程度遠遠超過表象。所以隨著科學儀器的進步,人類逐步揭開演化與基因的神祕面紗,於是到底哪些生物才算「植物」,便有了日新月異的詮釋。
十八世紀時,瑞典的卡爾‧林奈(Carl Linnaeus)將生物分成植物界、動物界兩大類。由於當時仍未出現演化理論,因此只要是以固著方式存在、光合作用自養營生的生物都是植物,這樣的觀念持續了很久。到十九世紀,人類對微生物的瞭解已大有進展,於是將許多具有細胞壁的微生物皆劃屬植物,包括細菌、古菌、原藻、真菌及部分的原生生物,它們都曾是植物王國的一員。
不過,這些生物雖然有細胞壁,但實際上它們的細胞構成方式卻大相逕庭。首先,許多微生物僅具有簡單、原始的細胞結構,並無複雜的機能,於是像細菌、古菌和原生生物便被劃出植物界。接著,真菌因為沒有葉綠體,也被分出植物界。
最後從植物界中分出的類群是原藻,因為它們的色素體具有四層膜,而植物的色素體為雙層膜,顯示兩類群的起源及演化過程不同。
歷經長久的研究,科學家漸漸釐清了各類群生物的差異性,顯示人類對於生物的認知已逐漸擺脫本位主義的視角,而真正從生物本身來分析。目前植物的共同點是具有雙層膜的色素體、由纖維素構成的細胞壁,並以澱粉形式儲存營養。此外,植物的外觀千變萬化,大多數物種為多細胞形式,具備根、莖、葉三大器官。
現存已知的植物物種估計將近四十二萬種,每年還不斷發現新的物種,僅僅在二○一六年,便有一千七百三十種新的植物物種被確認並命名,植物的演化可說是地球自然史最燦爛的篇章了。
植物一二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