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健康】
慢性蕁麻疹,好困擾!
蕁麻疹在中醫稱作「風疹」、「癮疹」,是一種皮膚過敏的疾病,發作時起時消、非常搔癢,沒有固定發作的地方,且消退後不留痕跡。
根據病程,蕁麻疹分成急性及慢性兩類:急性蕁麻疹症狀消失得快,對生活品質的影響較小;但如果病程反反覆覆長達六週以上,就是慢性蕁麻疹了,往往會對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困擾。
認識慢性蕁麻疹
慢性蕁麻疹在抽血中常檢測不到確切的過敏原,而不定期的劇烈搔癢會讓人十分難受,有些人甚至癢到難以安眠,且搔抓後皮膚上紅紅的大片風疹塊,也可能影響社交生活,患者的生活品質因而變差、十分困擾。
中醫認為慢性蕁麻疹是由於體質失衡,使得皮膚容易產生過敏現象的一種狀況。近期在臨床上,也曾遇過「長新冠」(感染新冠肺炎後衍生的慢性後遺症)症狀以蕁麻疹反應表現出來的情形,這樣的患者通常更需要耐心調治,有時需要同時接受中、西醫的合併治療。
體質為何會失衡呢?中醫認為,主要原因在於現代人的生活習慣失常,又常有累積壓力的情況,從而導致氣血失衡。此時如果再加上誘發因素,例如某些特定的食物、溫度變化、環境等,就容易引發包括蕁麻疹在內的某些疾病。
中醫治療慢性蕁麻疹
中醫治療慢性蕁麻疹,通常以內服中藥調理體質、兼以外用中藥止癢為主,而針對經絡極為不通的患者,還會考慮同時使用針灸療法,藉以改善體質及氣血平衡。
根據中醫理論,當體質及氣血狀態保持穩定時,對於過敏原或外界刺激就不會過度敏感,如此一來,才有機會降低慢性蕁麻疹的發作機率、搔癢範圍及程度,進而可能有機會治癒。
中醫將慢性蕁麻疹分成「虛」、「實」、「虛實夾雜」三種證型,在門診中,中醫師會考量每個人天生的體質稟賦、引發蕁麻疹的誘發因素等,依患者的個別狀況,開立當下最適合的中藥,諸如消風散、普濟消毒飲、當歸飲子、白鮮皮、地膚子、連翹、金銀花等都是常見的藥物。若病情較為嚴重,中醫師有時還會使用某些特殊藥物或其他治療方式,盡力幫助患者恢復健康。
中醫日常保健
慢性蕁麻疹其實是一種警訊,提醒我們身體有狀況了。除了接受治療之外,為了將體質好好調整過來,並減低復發機率,建議應更加注重日常生活的調適,亦即中醫經常強調的保健之道,其實就是好好對待自己:好好吃、好好睡、適當運動,累了就找時間休息,釋放壓力。畢竟沒有健康的身體,人生的色彩將變得黯淡無光。
中醫飲食養生
飲食在中醫也屬於日常養生的重要部分。慢性蕁麻疹的患者通常不是要多吃什麼,而是要少吃不適合自己體質的食物,因為這些食物吃下肚後,可能會讓體質受到刺激而更加失衡,造成慢性蕁麻疹發作得更厲害。
中醫的飲食注意事項,是根據中醫師對患者「望、聞、問、切」的體質判斷,有些人不能吃太涼的食物、有些人不宜吃太燥熱的食物,每個人的狀況不盡相同,因此,不妨在看診時諮詢您的中醫師:「哪些食物,不適合我的體質?」
而對於一般民眾,在此也提供通用的飲食準則作為參考,這也是中醫門診飲食衛教的一環:首先,如果發現吃下某種食物後皮膚會癢,日後就盡量別食用;再者,建議避免攝取俗稱「發物」的食物,例如蝦、蟹、竹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