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志業∣行天宮五大志業網

332期

【專題企畫】

心靈之光

人為萬物靈,心為一身主。
    -行天宮寶經《司命真君靈寶真經》



我們從呱呱墜地開始,就必須面對許多未知的挑戰,有時會因為遭逢困難、阻礙而感到茫然,甚至懷憂喪志。其實人生在世都免不了有煩惱,所以人人無不希望自己的命途能一帆風順。不過命運的好壞與名利權位無關,純粹在於心性、道德與智慧的提升,如同「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的顏回,別人不堪其憂的生活,但是他依舊不改樂道的志趣,這樣的境界也就是行天宮精神導師玄空師父所開示「萬般由心」的義理。

保持良知 心境清明
 

文學家陶淵明年輕時曾數次任官,但由於個性直率、不慕榮利,在東晉晚期的混沌世局中顯得格格不入,數度辭官,卻又因為心繫百姓而再次出仕,如此浮沈了十多年。

 

晉安帝義熙元年(西元四○五年),四十歲的陶淵明才剛擔任彭澤令未久,眼見社會動亂不安,可是官場上仍充斥著阿諛奉承的習氣,沒有任何奮發圖強的作為,他知道勢已難為,於是決定掛冠求去,並寫下著名的〈歸去來兮辭並序〉一文,以表明心跡。

 

在此文中,陶淵明提到:「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此時的陶淵明雖然辭了官,但仍不甘心自己的抱負始終未曾實現,也不放心時局的沈淪將造成社會動盪,在進與退之間,還有一些猶豫。不過如今任官變成只是為了謀生而已,心靈受到外在的形體所役使,這是多麼令人惆悵而傷悲的事啊?他自認既然已看清現況,體悟到過去種種已經無法改變,那麼就更應把握當下,重新出發,未來才會有不一樣的人生。

 

當理想難以見容於亂世,陶淵明選擇了退隱,一來是不願隨波逐流,二來是保持了自身的廉潔。因為陶淵明若選擇了名位,很可能就會違背自己的良心做事,他做不到。

 

果然,陶淵明掛冠求去之後,換得了心靈的安寧與自在,於是寫下了「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在字裡行間傳達出返璞歸真的心境,並在瞭然於心的透澈中,蘊涵了處世的智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要盡了人事,至於結果就隨順天命吧!

 

在生命旅程中,我們經常面臨許多變化、挑戰或挫折,考驗著自己處世的智慧與能力。有時會因為從前的不當決定而憂憤難解,有時也會因為困頓於環境的顛簸起伏而裹足不前。但就像前文《司命真君靈寶真經》所言,人類擁有明覺的心靈,可以產生清明的智慧,主導我們前往哪個方向,這份掌握命運之舵的力量就在自己的心中,心安在了,自然就會迎來生命之光。

堅持信念 利益他人
 

《孟子盡心上》提到:「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脩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說明了賢德之人在面對運途變化時的相應之道:在飛黃騰達時,貢獻本身的學識技能,以造福大眾;在不得志時,也能修心養性,以品德節操感化他人;若是個人力量微薄,至少也要修煉好自己的品德,作為世人的典範;若是行有餘力,則推行正道於社會、國家,讓所有人都能蒙受其惠。

 

以陶淵明隱居而言,可說是「脩身、獨善」的表現,在亂世中不得不然的做法。那麼一千一百多年後的李時珍,則又是另一番作為。 生活於十六世紀的李時珍,正值明朝的中後期,大致上為承平年代,以他的才能來說,若是考取科舉,想必可以擁有不錯的名位和利祿,而其父親李言聞正是如此設想。

 

李家世代為醫,李時珍自小耳濡目染,跟著父親學得不少醫術。但當時醫者的社會地位不高,李言聞並不希望兒子承襲己業,反而要李時珍應考科舉,以光耀門楣。於是在父親的期待下,李時珍十四歲就考取了秀才,不過之後參加鄉試,卻接連三次落榜,無法成為舉人。

 

俗話說:當上天關了一扇門,必定會開啟另一扇窗。對李時珍而言,其實就是想成為濟世救人的醫者,功名並不是他所追求的人生目標。因此李時珍向父親表明心志:「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望父全兒志,至死不怕難。」李言聞見他這般堅定,便放下了原先的期望,決意成全兒子。這一年,李時珍二十三歲。

 

在父親的教導和自己努力鑽研之下,李時珍醫術日益精進,名氣愈來愈響亮。不過他在乎的不是個人聲譽,而是行醫多年之後,逐漸發現古代醫藥典籍的諸多錯誤。李時珍覺得,若不能釐清這些訛謬,那麼就會開錯藥方、傷人性命,真是非同小可。所以從三十五歲起,李時珍在行醫之餘,開始著手編纂一部新的醫藥書籍,他不僅讀萬卷書(參考八百多部古籍),更是行萬里路(足跡遍及南北各地名山大川),為的就是親身驗證各種藥物樣貌、特性,澄清許多醫書上的疑點。

 

歷經二十七年的時光,李時珍終於完成《本草綱目》這部曠世巨著,其中收載藥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種,附圖千餘幅,闡明藥物的性味、主治、用法、產地、形態、製法等,並記載萬餘藥方。從壯年到老年,李時珍用盡畢生心力,而他的成就是空前的。《本草綱目》至今仍是許多醫師的必讀經典,救治了無數病患。李時珍以個人的願力造福大眾,為世間點亮耀眼的光芒。

天生我材 皆有所用
 

行天宮寶經《關聖帝君明聖真經》云:「世上不齊等事,全憑一點真心。」說明了人生在世,難免會遇到不順遂的事,或許是來自周遭人事物的不周全或不完美,也可能是遭受了一些差別待遇,還有一些是來自於先天的不足。總之,這些大大小小的「不齊等事」,難以說得清、數得完,若是我們一直執著於怨懟的心念,恐怕也無助於改善困境。

 

在西元一九三二年的初夏,愛爾蘭的一戶人家誕生了一個叫作「克里斯蒂布朗(Christy Brown)」的小男嬰。然而這個小男嬰患有先天的腦性痲痺,造成神經受損,導致他的身體痙攣,無法用肢體和語言來表達感覺。由於克里斯蒂的智力未受損,左腳還能活動,於是就在這樣的狀態下,他一步一步創造出驚人的奇蹟。

 

童年時,有天克里斯蒂看到妹妹用粉筆畫圖,也想這樣做的他便努力用左腳拾起掉在地上的粉筆,吃力地在地上塗寫著符號,起先家人不知克里斯蒂要表達什麼,幾經折騰之後,母親才看懂了那扭曲的字母-MOTHER。感動莫名的母親知道克里斯蒂感謝她,更知道兒子有一顆強烈學習的心,便開始教他寫字、看書,而克里斯蒂不放棄每一個學習的機會,甚至向母親表示要用左腳打字,他要寫出自己的感受。

 

就這樣,當克里斯蒂打出的字模糊不清,他便一遍又一遍重複嘗試,學習控制左腳的力度和角度;當紙用完了,克里斯蒂便不停上紙、退紙,直到一切準確無誤……終於在二十二歲那年,克里斯蒂排除萬難,出版了第一本書《我的左腳》(My Left Foot),他用奮鬥不懈的精神,告訴世人:只要有毅力,堅持下去,再大的鴻溝都能跨越而過!

 

誠如《呂帝心經》云:「天生萬物,惟人最靈,匪人能靈,實是心靈。」人類能成為萬物之靈,是因為具備了聰慧的「心靈」,可以引導我們「自覺」與「內省」,沈澱浮躁不安的情緒,冷靜思考問題的答案、人生的去處,並進一步超越自我。也因為擁有如此深刻的思慮,而能轉化種種危機與挑戰,將原先的壓力變成向前邁進的動力。

 

謹願每一個人,都能點亮心靈深處的智慧之光,帶給自己希望與前行的動力。也願你我皆能看見那盞光,有朝一日,為別人舉起光明,照亮前方的路,引領他們走上圓滿、平安的未來。
 


上一頁】【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