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企畫】
天地之光
一切都是光。
-實驗物理學家 尼古拉.特斯拉
對人類來說,光是何等重要的存在。有了光,我們才看得見這個美麗的世界,山川大海、藍天浮雲,全都盡收眼底。 當人類開始懂得生火,火炬所產生的光,驅逐了毒蛇猛獸,也克服了對黑暗的原始恐懼。人類終於發現自己不再受制於大自然,逐漸走向生物鏈的頂端,因而能鼓起勇氣,探索浩瀚未知的世界,研究日月星辰的奧祕。這樣的信心與動力,正是科技文明不斷前進的主因。然而,光究竟是什麼?人又是怎麼應用光的呢?
上古之光
在上古時代,人類就已經知道如何運用光。在距今約三千多年的西周時代遺址,曾出土一種凹面鏡,可以聚集光能產生高溫來生火,稱為「陽燧」。在西亞文化的一些遺址中,也曾發現類似凹面鏡的工具。
出於與生俱來的好奇心,人類開始嘗試理解光的本質。古印度文明認為,「光」是組成宇宙萬物的基本元素。古希臘哲學家則認為,人的眼睛能發射出火元素,接觸到物體後,點燃物體中的「內火」,所以才能看得見東西。傳說當時的數學家阿基米德,就曾經引用這種理論,到海邊「注視」羅馬軍團的戰船,希望利用眼睛發射的火元素讓它燒起來,結果當然沒有成功。後來,阿基米德繼續研究,發現光有直線前進的特性,遇到平面會反射,且入射角等同於反射角,並且從這樣的觀點,發展出三度空間的「透視法」原理。
約同時期的中國,正處於春秋戰國時代,特別具有實驗精神的墨子,則在《墨經》中留下許多對光學的研究。其中一段提到:「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入也下。足蔽下光,故成景於上;首蔽上光,故成景於下。在遠近有端與于光故景庫內也。」這其實就是照相機的「小孔成像」原理,可以說是超越時代的成果,可惜未受後人重視,持續發展研究。
光有多快?
歐洲對於光學的興趣,沉寂了一段時間,直到文藝復興時期之後,人們終於將注意力,從神學轉向科學,這才開始死灰復燃。
當時,科學家普遍認為光速是無限大的,只有伽利略不相信,所以他做了一個實驗。他請一個朋友,提燈籠爬上一座山頂,他自己也提燈籠爬上另一座山頂。當伽利略打開燈籠蓋子的時候,他的朋友只要看到對面山頭有光,就立刻也打開燈籠的蓋子,用這樣的方式來測量光的速度。結果,無論兩人距離遠近,所得到的時間都是兩秒多。因為光速實在太快了,人類肉體的反應時間根本無法精確計算。實驗雖然失敗,但這樣追求科學的精神,還是值得我們敬佩。
十七世紀末,有個叫羅默的丹麥數學家,利用木衛一「伊奧」運行軌跡的時間差,算出光的速度大概是每秒廿一萬公里。這數字雖然離準確值還有一段距離,但也向世人說明了一件事-光速並非無限大。其後,科學家前仆後繼,終於計算出精確的光速,約為每秒三十萬公里。
光是粒子?還是波?
對於光的研究,在十七世紀有了新的突破。西元一六六六年前後,物理學家牛頓利用三稜鏡,將白光分解出彩虹般的色澤-紅、橙、黃、綠、藍、靛、紫,又利用另一個三稜鏡,將彩虹收束成白光。牛頓認為,我們平日所見的光,其實就是由這七種顏色的光所組成,並將之稱為「光譜」。這樣的見解,也成為現代光學的基礎。後來科學家研究發現,其實肉眼可見到的光,只占所有光線的一小部分,其他還有紫外線、紅外線、X射線等不可見光的存在。
然而,光的本質到底什麼呢?牛頓認為光是一種「粒子」,唯有如此才能合理解釋光線直線前進、反射折射的特性。可是當時有另外一派,認為光應該跟水或聲音一樣,其實是一種「波」。雙方爭執不下,各執一詞,互有勝負。這樣的爭論,一直要到十九世紀初才得以解決。一八○三年,物理學家湯瑪士‧楊格在英國皇家學會發表著名的「雙縫實驗」。
楊格如何檢測光是粒子還是波?非常簡單。他把一個光源,射向一張割出兩道狹縫的卡紙,後面放一塊屏幕,用來觀察光線的走向。如果光是粒子的話,穿過狹縫的光線,落在屏幕上,應該會是兩道乾淨而清楚的光。
但實驗的結果,並沒有出現兩道筆直的光,落在後方屏幕的,是明暗相間的條紋,如右圖。這表示光並不是粒子,而是有如兩顆落在水池的石頭,在水面激起了漣漪,向外擴散,互相交會干涉,才形成這樣的條紋。這證明了光並不是粒子,而是一種波。古典物理學對於光的爭論,在此暫時告一段落。
光的多樣性
在楊格的雙縫實驗後,古典物理學界已經認定「光是一種波」的說法,但這樣的論點到了廿世紀竟然出現變化。一八八六年,德國物理學家赫茲發現某些金屬,會跟光發生反應,釋放出電力,就是所謂「光電效應」。現代社會中許多新發明,都是源於光電效應,像是太陽能板、自動門開關的感應器、相機裡的感光器、電晶體、半導體等等。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呢?
一九○五年,愛因斯坦推導出理論和公式,證明光電效應確實存在。愛因斯坦認為,要產生光電效應,光的存在不會是一種波,而必須是以「光子」的形式出現。光子又稱光量子,就是一種粒子。
愛因斯坦的理論,後來在實驗中被認定是正確的,光確實具有粒子的特性。也就是說,光是一種波,也同時是一種粒子,兼具兩種特性,稱為「波粒二象性」。這對一般人來說是難以理解的事。一種物質,怎麼可能同時有兩種屬性?一張桌子,怎麼可能一下子是木頭做的,一下子又變成是塑膠做的呢?
為了確認這一點,科學家繼續進行各種實驗和研究。一九○九年,英國物理學家傑弗里‧泰勒再次進行「雙縫實驗」,但每次只發射一個光子。照理來說,光子不是通過左邊的縫,就是右邊的縫,落在後方屏幕的,也應該會是兩條筆直而清楚的光。可是結果卻出人意表,即使每次只發射一個光子,屏幕上仍然出現互相干涉的波狀條紋。難道光子會分身?可以同時穿過兩道細縫?科學家無可奈何,只能姑且接受這樣的解釋,並且期待更多實驗的佐證。
邁向未知的世界
多年後,科學家重新進行雙縫實驗。這次,他們在中間放一個探測儀器,觀察光子到底通過哪條縫。如前頁圖表所示結果,只要打開探測器,光就會呈現粒子狀態,屏幕上是兩條筆直而清楚的光;關掉探測器,光就會變成一種波,屏幕上產生干涉條紋。
針對這樣的現象,科學家進行一番討論後提出解釋。在微觀的量子世界裡,光呈現波性質或粒子性質,取決於你怎麼觀測它。也就是說,觀察者的意識或意圖,可以影響最後觀測的結果。觀察者身為有意識的主體,有可能不是客觀的存在,觀察者也是這個世界的主動參與者。
有了觀察,才有宇宙;有了觀察,才有這個世界;有了觀察,我們才存在。對於光的本質的研究與探尋,帶領人類前進到一個未知的世界,儘管困難重重,但並未因此而止步。因為我們知道,浩瀚無垠的宇宙,還有著太多奧祕,等待我們去發掘。唯有不斷向前,展開探索的旅程,才能為人類的科技與幸福,開創更多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