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寶鑑】
行天宮寶經-經文精選
明心小故事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這闋〈水調歌頭〉是許多人耳熟能詳的詞,北宋大文豪蘇軾的才華盡顯於字裡行間,而其中所蘊涵的思念手足之情,每每讀來,總令人回味再三,感動不已。
與君世世為兄弟 蘇軾年長蘇轍兩歲,兩人自小就一起讀書,既是同胞兄弟,又是同窗好友。成年後,蘇氏兄弟皆因詩文知名於世,好事者常評論其長短,認為蘇軾文采優於蘇轍。對此,蘇轍表示哥哥聰敏,而自己較愚鈍,讀書時多賴兄長的提攜和教導,生活上又有兄長的照顧,他才能有今日。
至於蘇軾,也不因外界的肯定而沾沾自喜,說道:「世人認為子由(蘇轍的字)的文章不如我,其實是他們不瞭解。子由的文章如其人,深厚如汪洋一般,需要細細體會,便能發現其中優雅宛轉的韻味,每每讓人驚歎不已。」對於這個內斂樸實的弟弟,蘇軾瞭解他,更看見他的長處。
兄弟倆未曾因外人的比較而心存芥蒂,彼此始終相親友愛、互助扶持。就算分隔兩地,兩人經常以詩文唱和,分享心情及生活所得,從不間斷。 宋神宗熙寧九年(西元一○七六年)的中秋夜,蘇軾正在密州(今山東諸城)任官。在這個原本應是一家人團圓的佳節,蘇軾卻想到與弟弟已五年未見,思念之情瞬間湧上心頭,於是寫下了傳誦千古的〈水調歌頭〉。個性曠達的蘇軾並未在詞中一吐愁緒,反倒瀟灑地以月亮的陰晴圓缺來比喻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但字裡行間又透露出對弟弟的無盡想念,最後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兩句,勉勵彼此藉著共賞明月,遙寄無限的祝福。
蘇軾對弟弟的感情真摯深刻,溢於言表,而蘇轍對哥哥的關照與支持,也在後來的烏臺詩案中顯露無遺。 由於蘇軾心直口快,又鋒芒畢露,朝廷裡早有許多人對他不滿,便藉由蘇軾奏摺中的幾句牢騷,群起聯手彈劾,引起宋神宗震怒,下令逮捕蘇軾入獄。
蘇轍得知消息後,火速託人告知蘇軾,並安置哥哥的家眷,想方設法挽回情勢,卻仍無法改變蘇軾被打入大牢的命運。蘇軾在獄中,認為性命不保,寫下訣別詩轉交蘇轍,其中有兩句:「與君今世為兄弟,又結來生未了因。」蘇轍收到此詩,悲痛難忍,下定決心,不到最後絕不放棄希望,於是上書向皇帝陳情,表示自己與兄長從小相依為命,他願交出官職,以換回蘇軾一命。蘇轍的哀聲求告,加上太皇太后及其他朝臣奔走相助,蘇軾終於撿回一命,兄弟倆雖均被貶為小官,但換得了平安。
蘇軾身陷牢獄,只求來生再與弟弟相會;蘇轍則不計代價、不管自身安危,寧可丟官也要救出哥哥。在性命交關的時刻,兩人彼此眷念不捨而展現的兄弟情義,令無數人為之動容。
寶鑑照心田
手足如同從樹幹旁生出的枝葉,均來自於同一根本,兄姊友愛提攜弟妹,弟妹敬愛尊重兄姊,手足之間互相扶持、互補所短、互學所長,在人生的道路上攜手同行,相信父母會感到欣慰喜悅,也將能營造出和諧圓滿的家庭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