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子,是生活常見的植物。三合院外圍種著刺竹叢,讓家園保有隱私及防衛;竹子的韌性可建屋、製成家具,也能燒製成竹炭;竹葉的香氣,則為肉粽增添香氣與美味。竹子百用,臺灣一年到頭的餐桌上,更少不了「筍」友,就連大文豪蘇東坡也無法抵擋其美味,道出:「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
無論春夏秋冬,從臺灣頭到臺灣尾,都能見到筍農辛勤的身影,只要挑對時節與品種,搭配烹調方式,都能吃到最佳筍味。常見的竹筍品種如下:
- 桂竹筍(三月到五月):外形細長,筍殼帶有褐黑色斑點,由於容易酸敗,筍農會就地剝殼、殺青、煮熟,在市場上見到時多已煮熟。筍身中空,能炒、滷及加工,分剝成長條狀,加點辣椒拌炒,保證能多吃兩碗飯。
- 箭筍(三月到五月、八月到十月):短小精實,口感脆嫩,切段快炒或是帶筍殼烘烤,為臺灣原生種,產地以花蓮、陽明山為大宗。
- 綠竹筍(五月到九月):胖短、尾端彎成牛角形,吃起來甘甜多汁,切成滾刀狀的涼筍,再配上美乃滋,堪稱絕配;也有人蘸醬油,別有滋味。
- 麻竹筍(四月到十月):個頭和重量都是筍界的老大,生長速度快、筍味足,無論是燉湯、滷煮或是快炒都適合,也可製成筍乾,搭配豬蹄膀燉煮;大大的葉片常用來包粽子。
- 孟宗筍(十一月至四月):外殼披著金黃絨毛,在冬日裡一枝獨秀,別稱「冬筍」或「春筍」,身價高貴,但脆甜味美,是烹煮「魷魚螺肉蒜」等等湯品的上乘食材。
俗話說:「竹筍子掃肚腸。」竹筍纖維含量高,腸胃狀況不佳的人,酌量食用為宜。下回上市場,不妨挑個好筍,發揮廚藝,與家人好友共享佳餚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