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期

【專題企畫】

自我對話

人之所以做得到,是因為他相信自己能夠做到。

People will do well just because of believing in ability.

                                                                                  —電影《大娛樂家》
 

您有多久沒有和自己好好聊聊了?建立「正向自我對話」的日常習慣,讓「正向肯定句」深植於心,打從心底肯定自己,迎向美好未來!

關閉內心小劇場
 

自我對話(Self-talk)指人類內在的聲音,通常和自我形象、情感、反思等連繫在一起,類似小說或劇本中的「獨白」。我們透過自我對話更瞭解自己、與生命同在,也給予力量,但多半時候,我們都以自我對話來「嚇唬自己」、「否定自己」。

 

比如有堂心靈成長的課程,講師要大家分享正向的生命經驗,有人說起開店的心路歷程、有人談征服百岳的故事、有人聊振興百年家族事業的歷史……課堂上充滿歡聲笑語,只有佳雯愁眉不展,她覺得每個人都好厲害,但自己唯一能拿出手的,不過是學會烤舒芙蕾這種「小事」,心裡開始有了對話: 「我這種經驗根本不值一提嘛!」

「大家一定會笑我。」

「早知道就不要報名,我怎麼會這麼不自量力呢?」

「完了完了,我一定會講得很糟……」

「下次別來自取其辱了。」

 

由於佳雯實在太過緊張,輪到她上臺分享的時候,她果然漲紅了臉,講得結結巴巴,臺下的學員對她微笑,表示鼓勵之意,她卻想:「看吧!大家果然覺得我很可笑。」有的學員擔心佳雯會尷尬,刻意把眼神轉開,她卻覺得冷汗直流:「我被瞧不起了,也是,像我這種什麼也不會的人……」

 

像這類批評自我、引起焦慮不安或其他負面情緒的內在對話稱「小對話」(Chatter),每天不知道在我們心裡上演過多少回,說好要傾聽自己的聲音,但每次接收到的都是被情緒拉扯的「雜音」。

 

伊森.克洛斯《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當心裡的惡魔搶走話語權,不只會打擊情緒、癱瘓專業技能,甚至還會影響健康。」我們往往任由負面的想像愈滾愈大,不斷重複想著過去的事情,也憂慮完全還沒發生的事,而這些想法將一步步吞噬力量,影響我們的生活、專業能力與人際關係。 不過,既然是「我的內心小劇場」,我能拉開「序幕」,當然就有能力「謝幕」,拒絕再演出「內心戲」折磨自己。

 

想法建構世界
 

奧地利哲學家維根斯坦說過,我們用語言描述自己所認知的世界。其實說出來的話語,也會形塑我們和他人的關係,以及自我的身分,比如習慣以溫暖的方式跟自己對話,那建造出來的世界就是友善、充滿支持的;相反地,如果是一個悲觀、自我貶低的人,他所見到的世界就相形灰暗。

 

正向自我對話的人通常具有較穩定的心理狀態,這能幫助他們解決問題、積極應對,使他們更有活力、更滿意生活、改善免疫功能、保持心血管健康,也有效減少壓力和苦惱;不過所謂的「正向對話」,並非一股腦兒地熱血喊話,而是要正視內心的脆弱、認清事情的本質、接納自己對人與事的真實感受,再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

 

有時我們想與人傾訴心事,起初也確實有「被接住」的喜悅,但若習慣一次次地敘述,而沒有重新整理思緒,或用不同視角去看待自身經驗,只會淪於抱怨;與其如此,不妨試著尋求專業心理諮商,或練習自我引導,思路與情緒將重見光明。

讓小對話「轉向」
 

我們可以透過以下幾個步驟,逐步改變內心負面的自我對話:

 

覺察與觀察

出現負面的自我對話很正常,想要避免,重點是先察覺到它的存在。這些話通常由「我不能」、「我必須」、「我應該」開頭,帶有強大的破壞性,會影響我們的情緒、動機和潛在能力,看起來發自內心,卻很可能是父母、師長、伴侶、或朋友說過的話;長期下來,這些話內化在腦海裡,影響深遠,所以我們要從中審視,那些內在聲音源自何方?它是事實還是觀點?有證據嗎?

 

事實與觀點不同,舉例而言,「我和別人在路上相撞」是事實,而「這個人走路不長眼睛,故意撞我」是觀點,事實是有「標準」的,觀點卻是事件經過五感後,形成的「故事」,其中有「人物設定」、「背景」和「劇情」。我們要覺察自我對話的意義,它可能只是我或某些人的「評價」,而非真相;當然,只要人有感知力,總會受到主觀影響,所以也不是全然拒絕觀點,而是盡量創造「正向、嶄新」的觀點,去改變心境,寫下不同的故事。

 

再者,我們也可以觀察他人受負面自我對話的影響,俗話說「當局者迷」,我們也許看不見自身的問題,但可以觀察別人是否總因此低潮、受限,這對自己是很棒的提點。

 

喊停與抽離

聽見別人對我們的意見,要保持中立、「有彈性」的想法,別下意識地「批判」自己;倘若負面的聲音又出現了,我們可以拿橡皮筋彈一下,或拍拍大腿,也可以直接告訴自己「停止」,這都是改變大腦神經路徑,停止負面對話的好方法。

 

如果真的很難停下來,試著抽離當下。把自己想像成是一隻蝴蝶,而真正的「我」在旁邊看著蝴蝶,光是「退這一步」,就能幫助我們改善思維方式,好比坐在船裡的人會暈,但站在岸上看船就不會了;也可以拉開時間距離,當小對話又出現時,不妨想想若一個星期、一個月、一年甚或十年之後,再回頭看這件事,還會覺得很可怕或很嚴重嗎?大概不會,因為當我們切換到俯瞰視角,就會發現不愉快的經驗只是一時的,它一定會有所改變,因而產生正面的希望。

 

另外,我們還可以用「書寫」的方式,描述不愉快的事。第一次用「我」來寫,定然身在其中,看不清事件全貌,第二次用「你」、第三次用「他」,隨著心理距離愈來愈遠,就能減少受害情緒,愈來愈客觀。如果都決定抽離自我的角色了,何不將「內在的我」想像成偶像呢?實驗顯示當小朋友打扮成蝙蝠俠模樣,會更專注寫作業,因為他自覺是英雄,必須更冷靜、更有力量,稱為「蝙蝠俠效應」。成人當然也可以把腦海中的聲音置換為偶像或智者,讓我們的內心更強大。

 

加入嶄新詞彙

在阻止負面語言出現的同時,也要更新正面的語言,如果覺得不容易,可以先改用溫和的詞彙來敘述看法,比方將「我討厭塞車」改成「我不喜歡塞車,這令人懊惱」。所謂「自我肯定」也並非說自己很完美,而是讓生活更有動力,比如「我很感激我的生活」、「我失敗了,但我可以從失敗中站起來」。

 

無論如何,慢慢嘗試對自己說出溫柔、有能量的話語,就算從前沒有人鼓勵過我們,我們也可以把自己當作最珍貴的孩子,給予鼓勵跟希望,只要改變幾個詞彙,就能把愛帶進自己的生命裡。

善待世界 也善待自己
 

有些人很關心周遭的親友,也願意共情他們的情緒,卻不懂得如何關懷自己。自我關懷並不是自我放縱,也不是自哀自憐,而是以客觀的角度看待自己的處境,並做些能真正快樂和成長的事情,比如到戶外散步、在窗臺上種香草植物、早點上床睡覺、和益友來往、傳遞善意、擁抱所愛的人……當負面情緒或言語冒出來時,我們可以掌握以下幾個方向:


一、想想自己如何對待別人:當好朋友失落的時候,我們會怎麼幫助他呢?會專注地聽他說話、抱抱他,或是逗他笑一笑,希望他趕快恢復原有的活力與快樂,對嗎?對待自己當然也是如此。


二、注意自己使用的語言:有意識地記錄腦海中那些打擊自己的話,當我們羅列出那些句子,才會發現對自己有多麼嚴格。


三、用肢體動作安撫自己:我們可以試試「蝴蝶擁抱法」,首先將左手放到右胸前,再將右手放置左胸前,兩手交叉,低於鎖骨,再試著慢慢地、溫柔地輕拍自己,如同與自己擁抱,能有效安撫不安或焦慮的情緒。或者抱抱枕邊的絨毛玩偶,那柔軟、溫暖的觸感也能緩解不適感。


四、準備一些溫暖自己的話:總有些書中佳句、心靈導師的開示、親友的話能激勵我們,記住那些,並在難過的時候,好好寬慰自己的心靈。


自省不等於刻意挑剔、責怪自己,要理解任何人都是「有限的」,以寬容取代批判,就從正向的自我對話做起,把自己當作一個「受傷的好朋友」,伸出援手,給予理解和接納;帶著善意,去面對、照料遭遇挫折的自己,透過自我關懷,逐漸療癒,活出有力量且豐盛的人生。


上一頁】【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