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志業∣行天宮五大志業網

328期

【有情天地】

物種的族譜 生物分類系統

誠九流之津涉,六藝之鈐鍵,學覽者之潭奧,摛翰者之華苑也。

若乃可以博物不惑,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者,莫近於《爾雅》。

                  -晉‧郭璞〈《爾雅》注序〉

在中國古代儒家的十三經中,《爾雅》是一部很特別的典籍。《爾雅》始纂於春秋晚期,到西漢初年而成書,內容是解釋上古字詞的涵義,為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辭典。在郭璞注解的序文中,盛讚《爾雅》可以指點古代文獻之迷津,也是通曉各種學科的關鍵,博學者能得到深奧的知識,文學家則能擷取華美的詞彙,特別是在解釋各種事物、辨認各類生物方面,其他書都難以超越此書。

 

尤其值得一提的,《爾雅》以七個篇章分別解釋草、木、蟲、魚、鳥、獸、畜,這是東方最早將生物分類的文獻紀綠。

 

在古希臘,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將恆溫動物(哺乳類、鳥類)和變溫動物(爬行類、兩棲類、魚類)分別歸屬為兩大類群,然後依動物身體構造的複雜程度,將其依階梯式排列高下。 不過,由於古人並未發展出系統性的分類方式,因此《爾雅》與亞里士多德都是以外貌或特性來作區隔,並未進一步歸納各類群之間的關聯性。西元一六八六年時,英國的約翰雷(John Ray)開始以「屬」和「種」來歸類當時已知之植物,並且提出「雜交不育」作為區隔不同物種的準則。

 

至一七五八年,瑞典的卡爾林奈(Carl Linnaeus)以前人論證為基礎,加上本身數十年的研究、分析,而總結出一套完整的生物分類系統:一是將生物分成植物界、動物界兩大類,在「界」之下,又設有「綱」、「目」、「屬」、「種」四個等級;二是以「二名法」為每一個物種定名,並以拉丁文作為標準名稱,其中第一個字是屬名,為名詞,第二個字是種名,為形容詞,形容此物種的特性。

 

然而,卡爾林奈認為物種是固定不變的,因此他的分類系統是以相似的特徵(如哺乳、兩棲)作為依據,並未表達各類群的親緣關係,彼此仍是各自獨立的。

 

直到一八五九年,查爾斯勞勃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的《物種起源》出版之後,人類漸漸認知到物種是會演化的,並非從開天闢地以來就一直如此。於是生物分類不再僅以外觀或特徵作為依據,而更進一步研究、探索不同物種之間的演化過程,使分類系統成為生物系譜,有如人類的族譜一樣。

 

如今,隨著人類對生物研究愈來愈深入,對於不同生物間的歸屬也有迥異於已往的觀點。現代生物的「分類階元」,有「域」、「界」、「門」、「綱」、「目」、「科」、「屬」、「種」八個階層(由大至小)。「種」即物種,是生物分類的最小單位;具有共同起源及特徵的「種」集合成「屬」,近緣的「屬」再組成「科」,以此類推至最大的「域」。由此譜系往上層層推衍,可以尋找出共同的祖先,而生命演化的脈絡便能一覽無遺了。

 

分類階元階層 (大小)

域 》界 》門 》綱 》目 》科 》屬 》種

 

生物分類一二事

  1. 卡爾林奈的二名法至今都是國際認定的生物命名準則,如「現代人」的學名Homo sapiens,在拉丁文中,homo指人,而sapiens的意思是「有智慧的」,合在一起便是「智人」。
     
  2. 物種是大自然的同一族群,同種的生物可以相互交配,並產生有繁殖能力的下一代。品種則是經過人工篩選及培育,而使同一物種的不同群體產生外觀上的差異,或提高其經濟效用。如:狗的品種繁多,但其實都是同一物種,甚至狗與狼的染色體數目也一樣,彼此能交配、繁衍,所以可說狗是家狼、狼是野狗。

上一頁】【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