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名索驥】
地名與產業
詩中的「鹽埕」指「鹽田」,沿海居民點水成金,建立鹽村,形成特殊的鹽田風光。地區命名有時會以當地產業為依據,儘管產業型態隨時代遞嬗,但老地名卻保留了歷史的印記,彌足珍貴。
大名鼎鼎-鹽埕
臺灣原不產鹽,荷治時期,臺江內海(古曾文溪和臺南臺地之間的海域)的「瀨口」才有煎煮海鹽及築鹽埕的記載,「瀨」為石頭上急淺的流水,瀨口指地形與鄰近河海交界;明鄭時期改善晒鹽法,解決了食鹽問題,並開徵鹽稅,設「瀨口鹽埕」,為臺灣的開基鹽田。清朝乾隆十五年遭洪水沖毀,鹽民改在舊鹽田北面(今臺南市南區鹽埕一帶)重建鹽田,改稱「瀨北場」;日治時期再改「鹽埕鹽田」,至民國六十年因開闢工業區和土地重劃,鹽田走入歷史,只餘老地名還晾晒著光輝歲月。
高雄市「鹽埕區」同樣因早期晒鹽而得名,但風格截然不同。清康熙年間,鳳山縣衙招攬二十餘人到打狗(高雄舊稱)開闢鹽田,故稱「打狗鹽埕」,後因山崩、洪水,鹽田流失,鹽民遷移至今日的鹽埕區,將靠近鼓山處稱為「鹽埕埔」。西元一九○八年高雄港完工,鹽田成了海埔新生地,日治時期,市政中心又遷移至此,純樸鹽鄉搖身一變,成為繁華、流行之地,有「臺灣銀座」之稱。戰後設置「高雄市鹽埕區」至今;隨著商業中心轉移,鹽埕轉向「慢活」路線,主打愛河美景與駁二藝術特區的人文氣息,意欲洗去舊時鉛華,展現文化之都的新風貌。
臺灣歷史有三寶
十九世紀末,樟腦與蔗糖、茶葉並稱臺灣三大出口物,也衍生出許多老地名。臺灣又稱「樟腦王國」,樟樹生長和樟腦製作區,絕大多數都分布在北、中部,如臺北市文山區的「樟湖」、彰化縣芬園鄉的「樟空子」等;而地名中有「寮」、「份」(分)等字眼,也常是早期焗腦油之處,所謂的「份」(分)指熬腦腦灶數量,或指腦灶設立的順序。如新北市淡水區的「樟腦寮坪」、南投縣中寮鄉的「二十份」,而屏東的「枋寮」,則是源於清朝伐樟造戰船的工人寮房。
荷治時期已有大量製糖輸出的紀錄,舊式的製糖場所稱「糖廍」或「蔗廍」,「廍」(音ㄅㄨˋ)多為草寮,所以少數地方又稱為「草廍」,製糖需日以繼夜,蔗農或製糖從業人員便在糖廍附近集居,形成聚落,與「廍」字有關的地名也因此遍及各地,如臺南市新營區的「舊廍里」、屏東縣里港鄉的「三張廍」等。 和茶相關的地名,如「茶園坪」、「茶仔興坑」,另外「凍頂烏龍茶」之「凍頂」並非冷凍之意,南投縣鹿谷鄉本有「崠頂山」,崠頂即凍頂,意即「山頂」;客家語「崠頂」,被閩南人音譯為「凍頂」,所謂凍頂烏龍茶,就是種在山頂上的茶葉。
重新認識舊地名
常言「立足當下」,所謂「當下」,為千萬年來先民遺跡所形成,探索過往,重新瞭解家鄉的歷史,正是為了理解自己的根;我們可以從舊地名開始,慢慢地拾起臺灣的地理、歷史、民俗……亦深深感謝母土孕育,以及百工百業的付出。
閱讀點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