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5期

【字裡行間】

聽見伯牙聲外聲

 

一契高山流水心,形神空靜兩忘情。

似非父母所生耳,聽見伯牙聲外聲。

      -宋末元初鄭思肖〈鍾子期聽琴圖〉

春秋時,楚國人伯牙善於彈琴,而好友鍾子期則善於聽琴。當伯牙彈琴時想到高山,鍾子期便覺得壯盛如巍峨的泰山;當伯牙的意念在流水時,鍾子期又感到洋洋灑灑有如江河。後來鍾子期過世,伯牙就從此不再彈琴,因為沒有人能像鍾子期那樣理解他的音樂了。

 

人生在世,最難能可貴的就是遇上一個「懂你」的朋友,「知道」對方的意念與情緒,「聽見」對方未曾明言的「弦外之音」,這不僅是兩人志趣相投,而更是彼此的心靈可以契合,正所謂「知音」是也。 因此,當我們與他人對談時,若能在話語聲之外,還可以察覺到在抑揚頓挫間所隱含的「心聲」,這就是真正的「聽見」,一次心領神會的美好交流。

 

從文字來看,「聽」、「見」本指耳朵、眼睛兩種不同感官的覺知能力,但兩字合為一詞後,「聽見」僅是耳朵接收到聲音訊息,若為眼睛接收到視覺訊息,則另使用「看見」一詞。

 

「聽」在甲骨文中是會意字,一隻耳朵旁有一個或兩個口,表示能用耳朵接收到其他人所發出的聲音。到了金文,加入一、兩個類似「人」或「十」的符號,可能是強調「聽」別人說話。演變至大篆、小篆,所有的「口」都消失了,於是左半部就變成「耳」和「

上一頁】【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