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志業∣行天宮五大志業網

328期

【專題企畫】

動腦 樂在學習

手愈用愈巧,腦愈用愈靈。      -俗語
The more clever the hand is, the more clever the brain is.

 

科學研究證實,「常動腦」能保持腦細胞活性,加強腦細胞間的聯結,維持大腦健康,所謂「用進廢退」,大腦也需要經常鍛鍊,才能發揮最大功能。

認識大腦
 

猩猩、猴子跟人類很相像,但「腦容量」不同,能完成的事情也不同,牠們的大腦平均三百五十至五百公克,而我們的大腦約一千三百五十克重。人的腦分為大腦、小腦和腦幹三部分,小腦控制身體平衡,腦幹則負責腦內的非自主性功能,如呼吸、心跳,而我們所謂「動動腦」,指的是使用大腦;大腦能夠驅動行為、判斷、記憶、處理感受、思考、創造……

 

若俯視大腦,中間有條縱裂,將腦分為左腦半球和右腦半球。一般而言,左腦擅長分析、邏輯和語言,而右腦能夠整合訊息、空間,對藝術有鑑賞力;大部分人都是左腦管理右半邊身體的行動,右腦控制左半邊,兩者各司其職,相互協調,缺一都不可。

 

若側視大腦,無論左右都可分為額葉、頂葉、顳葉和枕葉四區,而包覆大腦的皺褶為「大腦皮質」(亦稱「灰質」),人類大部分的心智活動,都和這些薄薄的組織有關,大腦皮質內有大量的「神經元」;另外,大腦中央的「視丘」是大腦的中繼站,許多感覺訊息,或是大腦皮質要發出的指令都需經過此處。

 

讓神經元重生吧
 

《Mind Change》裡的比喻很有趣,大腦像一個國家,額葉、頂葉等是各縣市,縣市裡還有更小的鄉鎮市區-細胞群,而其中最小的單位就是前文提過的「神經元」,神經元跟人類很相似,都有共性,也有各自獨特的個性,還會隨著時間而改變;人跟另一個人溝通,通常不會直接觸碰對方,而是會靠言語、表情傳遞訊息,神經元也是,它利用「神經傳導物質」發出「yes」或「no」的訊號,經過「突觸」(神經元之間的間隙),跟別的神經元聯絡。

 

神經元和人類真的很像,年輕時比較有彈性,會不斷「新生」,而且要是和別人常來常往,就會形成一種「關係」,愈密集地接觸,關係就會愈來愈強大;比如我們若常用同一種方式、態度面對事情,這部分神經元的連結會固化,時日久了,就會愈來愈「不假思索」、「想當然耳」,而那些「不用的、少用的」神經元就會被修剪掉。為什麼總覺得年少時學東西比較快?一來是因為當時神經元還「年輕」,正蓬勃生長,加上求學時每天都在學習,所以大腦比較活躍;我們之所以要「動腦」,要常常思考,做些「不一樣」的事情或反應,就是為了給予大腦新的刺激,讓神經元「再生」。

多動腦 少煩惱
 

大腦的運作方式很精細,但很多時候,我們選擇的方式更比較類似「本能」,而非「用腦思考」,如每天要吃什麼早餐、穿什麼衣服、看哪一部電影……事實上,我們多半是使用「喜好」決定這些瑣事,而非思考。

 

另外,我們常把「腦子裝了太多事情,因此睡不著」的情況,誤以為自己是在認真思考,不,這僅僅是「煩惱」,而煩惱並不等於「動腦」。前者是在原地打轉,只沉浸於負面情緒,不做出任何改變,並不斷給自己「做不到的理由」;後者則是為了「解決」問題,而進行「邏輯性」的思維,並採取「行動」。

 

想要擺脫煩惱,真正地找到可行的方案,請按照下列五步驟進行思考:

一、保持正面的情緒。

二、先找到結論,不管這結論是好是壞。

三、列出方案,想想「如何才能辦到」。

四、尋求他人建議,自己做出選擇。

五、採取行動。

 

思考絕不只是停留在「空想」的階段,唯有行動,才能落實每個精彩的想法。

 

常思考 點子好
 

以下這些例子,您可能很熟悉:在課堂上,學生不敢舉手回答問題,問了也常怯生生地說:「我不知道。」而當一群人出遊時,問同伴想吃什麼、想去哪兒玩,也總會得到「都可以」、「隨你們吧」等答案;或許是因為我們的文化推崇謙恭、隨和的態度,導致大家都有些缺乏自信,不好意思在第一時間說出自己的想法,但時間長了,難免會失去動腦的習慣,導致「一問三不知」的窘境。

 

想要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先戒除「不知道」和「都可以」兩句話。法國哲學家帕斯卡說:「人是會思考的蘆葦。」人很脆弱,就這一點來說和蘆葦沒什麼不同,而人之所以特別,正是因為我們能夠思辨。寧可緩一緩,慢點回答,也可以勇敢地說出和對方不同的想法;或試著提出疑問,如「為什麼」、「真的嗎」、「還有別的選項嗎」等。其實大部分的事情都可以討論,最怕是「想都不想」,就被動地接受一切。

 

當我們接收各種資訊,也該有所疑問,主動去找尋不同的聲音和相關資料,以做出更精確的判斷,而非一股腦兒地照單全收。我們要學著相信內心的聲音,發現疑點勇於提出,和別人不同、想錯了、想得不夠完整都無所謂,多思考、勇於提問,是為了讓大腦隨時保持靈活、清晰,也讓自己的生活態度更加積極。

腿要跑 腦要動
 

良好的體態與生理機能需要鍛鍊,我們若想要擁有一個充滿活力的大腦,當然也需要動一動,時常給予新的刺激,幫助它愈來愈活躍。 運動可健身,亦可健腦。曾有神經科學家把老鼠分成兩組,一組每天跑滾輪,一組則沒有滾輪,一個月之後發現,每天運動的老鼠,大腦裡多了許多新生血管,腦細胞也獲得更多氧氣和營養;而當老鼠停止運動之後,不但腦細胞開始萎縮,情緒也變得鬱鬱寡歡。每種運動帶給大腦的好處都不同,如游泳、跑步、騎單車等有氧運動,能使腦中掌管記憶的海馬迴變大,讓我們的記憶力更佳;而瑜伽能放鬆自律神經,改善掌管情緒的杏仁核,並降低壓力荷爾蒙皮質醇濃度,達到改善憂鬱與焦慮症狀。

 

日常生活裡,也有許多訓練大腦的方法。試著使用非慣用手刷牙、洗臉,也可以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閉上眼睛沖澡,只專注在觸覺,去感受水的質感和溫度;或是看看「倒過來的影像」,嘗試分辨物件的形狀、顏色和結構,因為「非直覺」,右腦會開始刻意搜尋影像資料,達到動腦的效果。我們還可以閱讀、寫日記、玩拼圖等益智遊戲,或隨意拿起手邊的物件,例如寶特瓶,想想看它有哪十種用途,也可以刻意增加與人接觸的機會,例如走入超商而非使用販賣機、打電話給朋友而非傳簡訊等。

 

活到老 學到老
 

英國倫敦的街道、地標多而複雜,有心成為計程車司機者,平均得花上三至五年才能考到執照,倫敦大學曾對司機測試大腦容量,發現工作年資愈長的人,海馬迴愈大,因為他們天天認路,天天學習,所以負責記憶的海馬迴就變大了。所以,只要我們時常學習,活躍大腦,便能提升認知能力,也能幫助我們遠離失智症。

 

很多人會說:「我年紀大了,記憶力差,什麼都學不會。」因而拒絕學習。套一句洪蘭教授的話,老並不可怕,觀念不正確才可怕。現在有許多高齡的「超級奶奶」或「超級爺爺」,他們拋開年紀的限制,有的是模特兒、有的健身有成、有的還學會了跳傘或潛水。

 

當然我們無需做高難度的事,只要擁有開放的心態,主動學習新知,嘗試做一些需要創造力的事(如繪畫),就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態度。為人子女者,若發現父母抗拒新的事物,請多點耐心,運用智慧,邀請父母「陪我們」學習,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成果喔!

 

行天宮五大志業網上的「網路電視」、「雲端書庫」與「問心書院」線上直播課程等,提供豐富多元的知識饗宴;內容包括聖神仙佛的智慧寶典,以及健康、環保、生活美學等,陪伴大家每天動動腦,樂在學習、終身成長,過著充實有益的「動腦人生」。

上一頁】【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