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企畫】
閱 從心讀好書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莊子‧養生主》
在兩千三百多年前,莊子對於生命有限而知識無限的現實狀況,發出了深刻的感嘆。時至今日,訊息的快速出現已遠遠超過莊子的年代,有時我們還停留在從前的資訊,但隨著新證據的出現、新學說的建立,馬上就有「翻盤」的可能。例如:太陽系有九大行星的觀點仍持續到本世紀初,不料一瞬間,冥王星即已變為「矮行星」,成了「矮」行星一個等級的天體。
尤其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人類獲得資訊的途徑不僅限於紙本圖書,從電子書、視訊、社群貼文等透過電子媒體而來的數位訊息,每分每秒都充斥在我們周遭。但如何將這些龐大的「網路資訊」處理為「知識」,再把知識內化成力量呢?
如今,現代化的閱讀已被重新定義,讀書方法也該「從心」開始。我們要在充滿超連結的「跳閱」中,學習有目的的搜尋,再次確認找到的資料,訓練摘要、判斷的本領,並善用「互動功能」,展現多元的認知能力,開拓生命的新視野。
日新又新 兼容並蓄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禮記‧大學》
這段話原本是商朝開國君主成湯鐫刻在浴盆上的箴言,意思是如果可以每天洗去塵埃,讓自己煥然一新,那麼就應該天天如此,而能不斷更新,持續進步。「日新又新」是一種積極進取的人生觀,勉勵我們無論進道修德,還是汲取知識,應抱持著終身學習的精神,才能一點一滴增加自己的涵養與修為。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資訊的更新速率快,新的發現、新的理論、新的觀念都會改變已往的認知,我們若能懷抱著開放、寬廣的心態來接觸這些知識,那麼就可以打開一扇扇窗戶,看見不一樣的世界。
例如:隨著愈來愈多恐龍化石的發現,如今人類對於牠們的瞭解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在十九世紀早期,人類認為恐龍和蜥蜴相似,為行動緩慢的變溫動物,這樣的觀念持續了一百多年,直到一九九○年代,古生物學家在中國大陸和蒙古陸續發現了許多有羽毛恐龍的化石,於是有愈來愈多的證據顯示:某些恐龍具備羽毛,很可能是恆溫動物,或者是體溫比其他爬行類恆定;而且鳥類就是恐龍類群中一支名為「虛骨龍」的後裔,並和「霸王龍」有親緣關係。時至今日,恐龍的形象已不再是體態笨重、反應遲頓的樣貌,其實牠們行動靈敏、具備較高的智力,若不是天外飛來的隕石,或許現在地球的主宰並非人類。
因此,隨時隨地吸收新資訊,我們可以持續轉換舊有的觀念,改善不足之處,以提升自己的知識和技能,從而應付千變萬化的大千世界。猶如電腦軟體的升級一樣,與時俱進,一日優於一日。
系統歸類 去蕪存菁
沈浸醲郁,含英咀華,作為文章,其書滿家。-唐‧韓愈〈進學解〉
韓愈在這篇勉勵學子勤學的散文中提到:將自己的精神心志投注到意義深厚醇郁的古籍裡,仔細品味文章的主旨,咀嚼辭藻的華美,那麼日後運用在寫作上,自然能創作不斷,堆滿了家屋。
由此可知,吸收大量的資訊是培養專業才能的基礎,但面對這些「海量」的訊息,我們並不是囫圇吞棗照單全收。於是,韓愈提到一個重要的觀念:「含英咀華」,也就是說,必須要從其中挑選適合、適當者,擷取精華,然後進一步整理成系統性的資料庫,未來才能真正有效地發揮作用。
例如:若我們想要瞭解梵谷的繪畫,在「谷歌」(Google)上輸入「梵谷」二字,將會出現成千上萬筆資訊,但哪一筆是想看的,或是比較有用的資料,仍要進一步查看。若想篩選掉龐雜的訊息,那麼必須再輸入更多字串,像「生平」、「繪畫風格」等,當您輸入的條件字串愈多,所找尋到的資料就更精準、更符合自己的需求。
身處於現代化的網路社會,其實想要找尋資料,比起從前真是容易太多,但也就是這些「排山倒海」而來的訊息,常讓人不知所措。除了搜尋時以更多條件選項來篩選出適合的資訊,找出資訊後的歸類更重要。再以搜尋梵谷繪畫為例,當我們找到一些提供有用訊息的網頁時,可將該網址記綠成一份文檔,檔名命名為「梵谷繪畫」,在文檔內則簡略說明該網頁訊息的重點,然後再將文檔存入名稱為「印象派畫家」的資料夾中。下次,當我們找尋相關資料時,只要查閱更新的訊息,就不必再從頭如大海撈針般茫無頭緒了。
融會貫通 靈活運用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將資料篩選並歸類,可以讓我們系統化地吸收新知。但面對這些資料,除了閱覽之外,還需要思考、體悟,才能化為自己的知識或技能,加以應用,否則仍然是一些文字、圖片或表格罷了。
孔夫子提醒我們:學習時若不思考,那麼就無法領悟其中的涵義及精神;但若只是思考已往有限的經驗,卻不持續學習新知,那麼就會原地踏步,難以突破困境,求得真正的進步。
由此可知,學習和思考的並重是千百年來不變之定律。因為人腦與電腦的最大差別,就是接收資訊後可以融會貫通,產生更多的效用,而得到一加一大於二的結果;並非如同在鍵盤上打字,輸入什麼資訊,然後電腦就呈現固定的答案。
舉例來說,若想閒暇時自己在家做菜,參看食譜或上網搜尋,都可以得到許多製作方法。但這些資料上,通常難以告訴查閱者一定的規範,就像口味的濃淡,偏鹹偏甜都是個人的喜好,若只依照得到的資訊而照本宣科,那麼或許無法燒出一道家人喜愛的好菜。所以除了書本或網站所說的,我們還需找出盲點在何處?究竟是因為將一「茶」匙鹽當成一「湯」匙鹽?還是關火後就直接上桌,沒有再燜久一點?透過查詢更多資料,或是詢問其他人,我們都可以找出癥結點,這便是學習與思考的最佳結合。
釐清真假 旁徵博引
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論語‧陽貨》
如今是訊息流量非常巨大的時代,可是並不意味每一份資訊都是可靠的。誠如古人所說的「郢書燕說」、「三人成虎」的狀況仍屢見不鮮。因此,如何辨別資訊的真偽,以獲得有效且可信的訊息,可說是現代人需要學習的課題。
例如:某一知名的百科網站中文版,曾在某條目下出現「公尺蘭」一詞,此名稱還是一座世界知名的城市。但反覆思索,這究竟是哪座大城市呢?不過轉至同名網站的英文版,那麼答案就揭曉了,其實它是義大利的「Milano」,中文音譯為「米蘭」。然而為何會變成「公尺蘭」?原來「米」在中文裡也是「meter」(即公尺)的音譯,若是轉換成中文時使用現成軟體直接翻譯,而不再校正,就會出現這般令人費解的資訊。
由此可知,現代雖然獲得資訊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但辨別資訊的真偽或謬誤卻是非常重要的。當我們查閱資料時,應該盡量養成「交叉比對」的習慣,也就是說通過不同管道來查詢同一主題,如此可以發現多元面向的資訊。
其次,若是難以驗證的存疑資訊,也不要做二手傳播,更別當作參考的依據。孔夫子就認為,聽到未經證實的傳聞便到處散布,這是背離德行修養的作為。
訛謬或不實的資訊經常誤導人類的認知,若將其視為知識,反而比「不知」、「未知」造成更大的損害。所以孟子曾對於這些「偽知識」發出深切的感慨:「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如今面對各式各樣的訊息,我們應具備清晰的判斷能力,明辨是非與真假,才能提升自己的品德、內涵、學識與智慧,並進一步造福社會。
人生功課 永不止息
千百年來,我們透過閱讀,得以學習人世間的各種智慧與經驗,同時內化為自身的行事依據,並發展出跨越障礙的動力,為延續生命,不斷開創新契機。
學習知識的目的並不止於獲得更多的利益,而是從知識中體悟生命存在的涵義,真正「用心」的閱讀就是不斷向上提升自我的過程,這是人生道路上的一門大功課,足以令我們活到老、學到老,永不停息。
郢書燕說 楚國郢地有一人寫信給燕相,信中誤寫了「舉燭」二字,結果燕相自行解釋成「尚明」、「任賢」之義。
三人成虎 魏國的大臣龐蔥與太子要到趙國當人質,臨行前,龐蔥對魏王說:「現在有人說街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嗎?」魏王回答:「不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