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3期

【歡喜方程式】

活出不煩人生

常言道:「未雨綢繆。」預做準備,確實可以更從容,但若是不必要的憂慮,就成了「杞人憂天」。想活出「不煩人生」,在事件發生前,不煩惱;在事件發生當下,去面對;在事件結束後,不掛心。

最大的煩惱
 

所不煩。煩惱老婆不夠貼心、孩子不夠聰明、作物收成不好;另外,他也苦於鄰居製造噪音,但彼此又得日日相見……為此,他決定去拜訪村中的智者,向他學習。

 

智者聽完他的話,遺憾地搖搖頭:「每個人都有許多煩惱,我的智慧恐怕難以全部解決,但我可以幫你解除最煩心的那一樁。」農夫說:「您怎知是哪一件事呢?」智者平靜地回答:「你不想煩惱,這就是你最大的困擾。」
 

活在當下
 

生而為人,不免有心事,很難一一解決,使生活臻於完美,但我們可以改變面對事情的態度;故事中的智者所言,便是要我們先放下「斬斷煩惱的念頭」,無需抗拒煩惱,也不要再用煩惱解決煩惱,而是不做任何評價,專注於當下即可。

 

為什麼要把精力放在「眼前」呢?其實若把心事錄音下來,會發現大部分都不是「實體」的事件,而是被風吹草動引發的「不安」,甚或是「已經過去」的事。如果能把心思沉澱下來,好好過日常生活,一飯一食都用心感受,就有機會消除不必要的煩惱,在某個時刻豁然開朗,發現原來是「庸人自擾之」;想想看,我們是否常為了「別人的」小事,讓自己不舒服呢?照顧好身心吧!每天五到十分鐘,只要靜靜地坐著,觀察呼吸,學著跟自己「好好在一起」,比什麼都重要。

調整認知
 

如果有個人憂慮「水為何不向上流」,旁人應該不會試圖改變水流方向,而是請這個人「別這麼想」;煩惱也是如此,有些事情確實無法改變,我們只能調整自己的思維方式。比如不要「極端思考」,不欣賞的人或事,不見得就是「壞的」,定然有值得讚許的部分;不要習慣「下標籤」,比如「他這人就是小心眼」,也不要「以偏概全」,比如失敗了一次,就認定永遠不會成功,這些認知有所侷限,甚至是錯誤的,卻嚴重影響了情緒。我們既然能「自尋煩惱」,自然也能找到快樂,若能敞開心胸,接納各種事物,相信也會「心遠地自偏」了。
 

知足與感恩
 

日本人有句諺語說,就算是擁有天下的人,站著只需要半張榻榻米,躺著也只需要一張,每餐頂多只能吃兩合半的米。可見需要的並不多,少欲知足,能讓人少掉多少塵憂?而每日所食、所用,無不是百工百業努力而來,若能由衷感謝,回饋社會,心裡該有多充實和歡喜!

我也能做到

  • 用語言確認情緒,比如說出或寫下「我感覺不開心」,在覺察的當下,情緒就會漸漸平復。
     
  • 生氣或難過時,看看自己的身體有什麼變化,呼吸變得急促嗎?喉頭哽住?肩頸是否更僵硬?或是背部有某一個點隱隱作痛呢?
     
  • 對人或事停止判斷「好或壞」,例如「我的能力真的很差」,要知道這很可能只是「妄念」,下次再有這種想法時,不妨自問:「這是真的嗎?」通常就會有不同的結果。
     
  • 我們時常受到外界的影響,試著閉上眼睛幾分鐘,或是幾個小時不看手機,暫時中斷訊息來源,好好觀照自己的內心。

上一頁】【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