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3期

【坐看雲起】

樹繁碧玉葉 柯疊黃金丸


枇杷,薔薇科枇杷屬植物,常綠小喬木,別名「蘆橘」,又名「金丸」、「蘆枝」、「琵琶果」,並被譽為「果中之皇」。株高五至十公尺,樹枝繁多,斜上生長成擴展狀,樹皮呈灰褐色且粗糙;葉互生,具短柄,呈橢圓形,葉厚實,為深綠色。在秋冬開白色或淡黃花,散溢冷香,可作蜜源植物,春夏結果,果熟為淡黃色,表面布滿絨毛,每個枇杷果子內有五個子房,當中一至五顆發育成棕色的種籽,目前也已研發栽培出「無籽枇杷」。

很高興認識你-枇杷


常見的枇杷碩大金黃,而臺灣特有種-「臺灣枇杷」的果實嬌小,味道亦不誘人,卻是鳥兒的心頭好;臺灣枇杷別名「山枇杷」,因花序狀似梅花,也稱作「夏梅」,其木質堅硬可製杵,枝幹挺拔,是優良的景觀樹,花開有淡淡芬芳。常見的「枇杷膏」,便是以山枇杷葉提煉而成,不過要提醒大家,枇杷葉帶有輕微毒性,盡量不要生吃。

纍纍金果展風華


「秋萌、冬華、春實、夏熟,備四時之氣」,它展現了四時之風韻,也因具備園藝價值與吉祥的文化意蘊,深受華人喜愛。文人將果實比喻為黃金丸,可見在大家心中,枇杷是家族殷實的象徵;加上果實裡有數顆堅核,正如子嗣昌盛,綿延不絕。 蘇軾稱其「盧橘(同桔)」,有「客來茶罷空無有,盧桔微黃尚帶酸」之句,不過橘和枇杷並無關連;枇杷又分白皮與黃皮,前者稱「蠟丸」,後者稱為「金丸」,如宋代陸游所寫的「難學權門堆火齊,且從公子拾金丸。」而前言中戴復古一詩,則記載了初夏遊園,以枇杷下酒的閒情逸趣。

知足常樂


宋朝辛棄疾〈滿江紅山居即事〉,描寫了初夏的山居生活,詞曰:「有飛泉、日日供明珠,三千斛。春雨滿,秧新谷……若要足時今足矣,以為未足何時足。被野老、相扶入東園,枇杷熟。」老詞人滿足於眼前清閒、純樸的田園生活,那「當下即滿足」的生活態度,讓水珠化成粒粒珍珠,也讓每一刻都如枇杷飽滿圓熟,金黃燦亮。    

此枇杷非彼琵琶

傳說明朝書畫家沈周,有次收到友人送來的一大盒枇杷,盒內附有一信,寫道:「敬奉琵琶,望祈笑納。」

 

沈周啞然失笑,便回信道:「承惠琵琶,開奩(音ㄌㄧㄢˊ)視之,聽之無聲,食之有味。」(謝謝你的琵琶,我打開盒子一看,倒沒聽見什麼樂聲,但吃起來還挺美味的。)

 

友人這才知道自己寫錯字了,十分不好意思,也寫了一首打油詩回敬:「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怨當年識字差。若是琵琶能結果,滿城簫管盡開花。」意思是琵琶若能結果,那全城的簫也能開出花來了。

 

生活中有許多「同音不同義」的詞彙,例如投訴與投宿、近來與進來、水蛭與水雉,聽起來雖然相似,但「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比如報導「蝨子咬人」和「獅子咬人」的結果可是天差地別,千萬別寫錯,否則可就貽笑大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