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3期

【守護健康】

認識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蕭先生今年六十歲,罹患糖尿病十二年但未好好控制血糖值,並伴隨有高血壓疾病,今日由太太攙扶至恩主公醫院眼科門診就醫,訴說病況:「我剛開始只有右眼的視力稍微減退,並未多加留意,沒想到時間久了,雙眼視力竟愈來愈模糊,甚至右眼只有在手靠近眼前晃動時才有模糊影像,但連幾根指頭都看不清楚。」經醫師診斷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合併玻璃體出血。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多由於長期血糖控制不佳,使得全身微血管產生變化,眼睛裡的視網膜微血管也會受到影響。

 

此疾病初期為「非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主要表現為視網膜的微血管會形成小小的血管瘤、微血管阻塞或體液滲出;後期演變為「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主要表現為視網膜缺氧與缺血形成新長出來的血管,屬於非正常的血管,容易破裂與出血,當新的血管蔓延到玻璃體,導致玻璃體出血時,會嚴重影響視力,後續若產生纖維化組織拉扯到視網膜,更可能導致視網膜剝離,後果不堪設想。

 

臨床症狀


多數糖尿病友不會察覺到自己的視網膜已經開始產生變化或長出新生血管,必須使用散瞳劑讓瞳孔放大後,透過眼底鏡檢查才能清楚評估視網膜狀況。如果視網膜微血管滲漏在黃斑部產生水腫,會造成視力模糊,或視線中的景象扭曲變形;當病情進展到增殖性視網膜病變的時候,由於新生血管造成玻璃體輕微出血,眼睛視線周圍會出現「浮游物」或「蜘蛛網狀的影子」,類似飛蚊症,當出血量愈多時,會感受到視力明顯減退甚至視野變窄,最後眼前一片黑,若未積極治療,可能有失明的風險。

預防及治療方式


一、控制血糖的穩定,依醫師指示,按時監測血糖、藥物治療及定期回診。

 

二、控制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壓、高血脂等,依醫師指示,按時藥物治療及定期回診。

 

三、戒菸、戒酒,保持生活規律。

 

四、定期眼底鏡檢查,糖尿病友至少每年一次,依嚴重程度,需要眼底鏡檢查的時間會更密集。

 

五、藥物注射:在眼球玻璃體內注射長效型類固醇藥物或抗血管新生因子,如「癌思停」、「樂舒晴」及「采視明」等,藉以抑制眼內新生血管增生並改善黃斑部水腫。

 

六、雷射治療:將雷射光準確照入眼底,封閉視網膜出血點及不正常血管滲漏,改善視網膜缺血狀態,抑制新生血管生長,減少玻璃體出血的機會,以降低視力損傷的可能性。此治療無須住院,且無傷口與疼痛問題,可在眼科門診執行後回家休息。

 

七、手術治療:運用精密的微創眼內顯微手術,如:玻璃體切除術、視網膜冷凍術等,治療嚴重的玻璃體出血或合併牽引性視網膜剝離等,有時需要同時執行眼內光凝固雷射治療。

 

別讓黑暗降臨


故事中的蕭先生,經過檢查與治療後,如今戴上眼鏡就可以清楚看見物品,生活與工作逐漸恢復正常;他與家人表示,真的無法想像眼前一片黑暗的日子該如何面對,萬分感謝恩主公醫院的醫療團隊,讓他猶如重獲新生一般。

 

在此呼籲糖尿病友,除了血糖監測外,還須定期接受眼底鏡檢查,方能及早發現糖尿病可能引起的眼睛疾病,例如:視網膜病變、黃斑部水腫、白內障、青光眼等。若有相關問題,建議至眼科門診就醫諮詢。

【自我測血糖  控制真輕鬆】

長久以來,大家都知道嚴格控制血糖,可以預防及延緩併發症的發生。那麼,該如何控制好自己的血糖呢?最好的方式,就是從「自我血糖監測」做起,藉以掌握血糖值的實際狀況與長期變化,尤其建議糖尿病友,應該擁有專屬的血糖機,定期測量、記錄血糖值。

 

哪些人應自我監測血糖?


一、血糖控制不良者。

二、使用胰島素注射者。

三、懷孕的糖尿病患者。

四、腎功能異常者。

五、常發生高低血糖症狀者。

 

多久測一次血糖才適當呢?


一、測量的時間點:三餐飯前、飯後兩小時(吃了第一口開始計算)及睡前。

二、測量頻率:每天三餐輪流監測飯前、飯後之配對血糖,以瞭解飲食、運動、藥物對血糖的影響,若血糖穩定後,可每一至二天測量一次配對血糖。

 

測量血糖的注意事項


一、血糖機應置放在溫度、溼度均適中的地方,並且確認電量充足。

二、注意試紙是否受潮或過期,檢測前應先核對試紙號碼與血糖機的號碼是否相符。

三、測量血糖前,雙手務必澈底清潔及擦乾。

四、採血部位以兩側指腹最佳;採血時,不過度擠壓採血部位,而且血量要足夠。

五、運用最適合自己的方式(如登錄本、APP等),確實記錄血糖值。


自我血糖監測為自我管理的重要工具,可以幫助糖尿病友、照護家屬與醫護人員,獲得關鍵的訊息,作為調整飲食、運動等生活型態,以及藥物、注射胰島素等治療方式的重要參考,進而達到理想血糖控制的目標,為健康人生奠定穩固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