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2期

【專題企畫】

聲入人心 管弦悠揚

故人行役向邊州,匹馬今朝不少留。

長路關山何日盡,滿堂絲竹為君愁。
       -唐
張謂
〈送盧舉使河源〉

 

迤邐不絕的絲竹聲蔓延入耳,滿室悠揚卻隱含淡淡離愁,原來是詩人餞別好友遠行的宴會,想到此去一路關山迢遞,不知何時可以再相見?或許日後只能回味那沁人心脾的音樂,勾起往昔歡聚的情景……

 

音樂為何會如此深入人類的心靈,喚醒那深幽細微的感覺,而使聽者為之歡樂或憂傷呢?因為音符的抑揚頓挫,有時澎湃如浪濤、有時潺潺似涓流,彷彿訴說著生命運途的高低起伏,牽引我們的感情。每當音符跳躍在樂譜之間,既能令人動容,也可讓人歡欣,相信這就是它們觸動心弦的神奇力量。

 

感受音樂蘊涵的各種心情
 

音樂是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相當重要的藝術形式,它是創作者傳達情緒、演出者表現情境、聆聽者接收情感的過程,三者之間藉由聲音,交流彼此的「心情」,覺知心靈深處的喜怒哀樂。

 

在眾多的音樂形式之中,如今廣為熟知的便是管弦樂。顧名思義,管弦樂的主要演奏樂器,包含了以管作為共鳴體的「管樂器」與以弦振動而發出聲音的「弦樂器」,西方的古典音樂便是由管弦樂團來演奏,兩者可說互為表裡。隨著古典音樂成為普世的音樂藝術,若想感受一下音樂撼動人心的經驗,不妨就從欣賞古典音樂開始,體會生命旅途中的萬般情景。

知性的領悟與感性的啟發
 

古典音樂不同於一般的流行音樂,有著嚴密的結構和形式、豐富的想像內涵與哲學思維,同時蘊涵了真摯的情感,表現方式極具張力。若想進入並享受古典音樂的藝術世界,往往必須靜下心來仔細聆聽,甚至得做些功課。相信只要能敞開胸懷,擁抱它的抑揚頓挫,探索音符之間的悲歡離合,就會深刻喜愛上古典音樂那深富奇想的綺麗夢幻之境。

 

剛入門聽古典音樂,可先以耳熟能詳的大師作品為主,像是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充滿了濃郁情感的旋律、莫札特的樂曲表現出既輕快又一氣呵成的音符、貝多芬的曲目中所散發出剛中帶柔與堅忍不拔的器度,都足夠讓人如癡如醉。若為了進一步認識古典樂,花多一些時間去探索古典音樂大師的創作背景,或嘗試瞭解不同樂派的風格,那麼聆聽古典音樂不再只是欣賞旋律的優美而已,更能進一步涵養身心靈。

 

古典音樂就像是蒐集每個人不同感受與情愫的「祕密花園」,可以觸動我們靈敏的心弦。而古典音樂的各個樂派,也恰好能描繪人類種種不同的思緒,點綴出萬般多樣的風情:巴洛克音樂散發出尊榮華貴的器度,樂風時而帶點感傷,意境頗為雅致;古典樂派的樂曲結構嚴謹,層次分明,讓人感受到「渾然天成」的美感;浪漫樂派的樂風自然奔放,不論灑脫率性或細膩婉約,都相當真摯動人;國民樂派的樂風蘊涵深厚的感情,隨著樂曲娓娓道來,訴說濃烈的思鄉情懷,感人肺腑;印象樂派描繪景色與夢境,捕捉稍縱即逝的情境,擅長觸動心靈深處的潛意識;現代樂派則曲風豪放不羈、自在奔放,既衝突又富戲劇性的樂風傳達現代人既矛盾又壓抑的心態,值得玩味。

 

由於古典音樂具有豐富又深遠的意境,總是能在不同時刻、不同狀況下撫慰聆聽者的內在心靈。例如:巴哈、韓德爾等人的作品大多讚頌天神的護佑,於是音樂中傳達了愛與仁慈,使人感到祥和;常聽莫札特的作品較容易專心,做事更有效率;壓力大的人若聽聽布拉姆斯的作品,可以放鬆;而心情低落的時候聽貝多芬的音樂,令人轉為開朗、振奮。

 

若是每天或一週固定聽幾回古典音樂,相信可以讓我們的心情平靜,也能使緊繃的神經適時得到舒緩。譬如在聆聽的當下,想像自己望著藍天白雲,徜徉在一片豐潤的草原上,或是漫步於花木扶疏的森林小徑,傾聽潺潺的溪流聲響,或是翱翔於浩瀚的天空中,那和諧的樂音與聲波頓時令人情緒舒緩。尤其心浮氣躁時,試著聆聽一段古典音樂,可以集中注意力,讓性情沈穩下來,不再煩悶。而忙碌了一天之後,在睡前聽些古典音樂,緊繃的心情得以鬆弛,達到舒眠的效果。

用命運創造不朽的貝多芬
 

古典音樂各有不同的樂派,而每一個作曲家又有各自的才情,所以在不同情境下欣賞不同的作品,自有一番奧妙與感動在其中。

 

以「樂聖」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來說,其一生遭遇許多不幸,而最殘酷的莫過於長期為耳疾所苦,但他並未因此終日鬱鬱寡歡,反而更加勇敢地昂然挺立,以不屈不撓的精神,面對人生的挫折與挑戰。因此我們常能感受到貝多芬作品中具有獨特的韌性與力道,很能激勵人心,並散發出真摯的情感,動人肺腑。對他來說,痛苦具有一體兩面,既能毀滅意志不堅、意志消沈的人,也能激發受苦者有能力去消滅痛苦。創造,並非一蹴可幾,需要上天賜予磨鍊的機會,所以不平凡的人都有一個共同點,即是在困厄與艱難的遭遇中百折不撓。

 

因此,貝多芬將個人的思想與情感融入樂曲中,如《第五交響曲-命運》,一開始的動機就是命運之神的推敲,而《第六交響曲-田園》的五個樂章中皆可察覺他對大自然的細膩描繪。縱使社會背景、命運的挫折折磨著他,但憑藉其個人對生命的熱愛,即便在聽覺日漸衰退的情況下,貝多芬仍能用「心靈的聽覺」去創作,而將充沛的熱情投注於作品中,創作出一首又一首澎湃洶湧、震撼人心的音樂鉅作。且聽聽他後期的《第九交響曲-合唱》中的〈歡樂頌〉,即可瞭解貝多芬對生命的關注、期盼,在激昂的旋律中散發出四射的活力。

 

管弦樂團(orchestra)與古典音樂(classical music)

管弦樂團主要由四個樂器群組所構成—
一、弦樂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豎琴、鋼琴等。
二、木管樂器:短笛、長笛、單簧管、雙簧管、英國管、低音管等。
三、銅管樂器:短號、小號、長號、法國號、低音號等。
四、打擊樂器:定音鼓、大鼓、小鼓、鈸、鑼、鐵琴、木琴、鐘琴、三角鐵、木魚、鈴鼓、響板等。

 

古典音樂是指根植於西方音樂傳統(包括宗教音樂和世俗音樂)的藝術音樂,時間大約從十一世紀直至當代;表現形式主要以樂器演奏為主,而流行音樂則以歌唱為主,兩者手法不同。

用生命譜寫樂章的柴可夫斯基
 

另一位廣為人知的古典音樂作曲家便是俄羅斯的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他的作品通俗易懂且渲染力強,連一般極少接觸古典音樂的人也很容易被感動。

 

柴可夫斯基作品的體裁相當廣泛,無論是旖旎華燦的芭蕾舞曲、雄渾激昂的交響樂及進行曲,或瑰麗雄奇的協奏曲,都能引領欣賞者一窺豐富的俄羅斯文化及藝術。例如:浪漫唯美的芭蕾舞組曲《天鵝湖》,帶有濃郁的童話色彩、淡淡的感傷和唯美的基調,無論是從古典音樂還是芭蕾舞劇來說,都可以稱得上是極具代表性的作品,可與歌劇、交響樂的經典作品相媲美。在《天鵝湖》中,可以聽到作曲家生性天真與個性浪漫的特質,也聽見他一瀉如注的款款深情。

 

不過,柴可夫斯基如今雖知名,但他在音樂創作方面的過程並不順遂,好比他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及〈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原先都曾被拒絕演出,日後才普受大眾喜愛。或許正因為在音樂生涯上頻頻受到挫折,反而促進了柴可夫斯基在音樂上的表現與發揮。他曾表示:「只有從藝術家靈魂的深處傾瀉出來的音樂,而又被靈感所感動的音樂,才能夠感動聽眾、占有聽眾。」「沒有觸及內心,就不可能有音樂。」「音樂不是幻象,而是明確的表白。它那可傲的能力能夠表白別處無法呈現的美,它也並非稍縱即逝,而是與生命同存的。」這些都是柴可夫斯基對於音樂的要求與批注,在在顯示出他與音樂共生共息,以及堅持完美的態度。

 

音樂是對生命的領略與體會
 

音樂所帶給人類的,不僅是慰藉的力量、貼心的感性體驗,更是豐富的精神食糧。聆聽音樂,就像是讀了一本好書,經歷了一場潛移默化的精神洗禮,隨後氣質會自然轉變,視野也會不同。進一步來說,音樂也能轉換情境,讓自己的心靈能真切感受到生活中的酸甜苦澀,將個人容易波動的情緒沈澱為含蓄內斂的情思,提升理性的層次與感性的關懷。

 

尤其在遭遇挫折時,音樂就像堅實的精神支柱,往往能平復內心的不安與傷痕;而在心思混亂繁雜時,也可以幫助我們釐清思緒,讓生活狀態回歸正軌;至於心情愉悅的時候,它可以激發情緒,使我們更加雀躍,生活態度變得更加積極與進取。音樂如同人類知心、貼心的好朋友,無論得意或失落,它都會貼近、瞭解我們的心靈,永遠陪伴著我們一起品嘗生命的箇中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