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期

【樂活慢行】

海上有仙山 臺東縣三仙臺

離臺東縣成功鎮海岸不遠處有一座小島,在很久很久以前,一條名叫「及發烏安」的海龍住在島下海底的洞穴中,祂守護著沿岸阿美族人的生活,讓他們能養羊、捕魚、採集海菜,世世代代享受大自然的恩賜,在此地安居樂業。

如今這座漢名「三仙臺」的島嶼,便是昔日阿美族神話裡海龍的居所。由於它奇石嶙峋、巍然屹立,當不同的族群來到此處,都不免驚歎其壯麗,而各自留下動聽的傳說,吟誦著引人入勝的傳奇。 在阿美語中,它叫作「Pisirian」(漢語音譯「比西里岸」),「siri」是阿美語的「羊」,所以這座島嶼原先是阿美族人養羊的地方,早年沿岸的部落居民常將羊群放牧在島上,利用潮水起落的阻擋,將羊群留在島上,使其無法到處亂跑。能以自然方式圈養牲畜,堪稱是智慧之舉。除了是養羊之地,對阿美族的生活領域而言,這座島嶼也是大地的東端,因此又稱作「Nowalian」(漢語音譯「努瓦里岸」),意即東邊之地。 至於現在為人所熟知的「三仙臺」之名,則是來自於漢人的傳說。相傳八仙中的孚佑帝君呂恩主、李鐵拐、何仙姑曾降臨此處休憩,並留下足跡,而島上三塊巨大的山岩,也分別以三位神仙為名,是故整座島嶼就稱作「三仙臺」了。

 

婆娑之洋.美麗之島
 

無論是「比西里岸」還是「三仙臺」,這座離海岸不遠的島嶼面積並不大,僅約零點二二平方公里。原本是由火山噴發而形成的岬角,在海水經年累月的侵蝕下,岬角頸部逐漸被蝕斷,於是成為一座離岸島嶼。

 

在跨海步橋完工前,一般人想要到達三仙臺,僅能趁退潮時,踏著海中礁石涉水而過,若不諳海岸地形與潮汐,其實也相當危險,因此早先阿美族人能放養羊群於此,就是看中它「似近又遠」的特性。 如今想要親臨三仙臺,一覽有如海上仙境的奇景,已不用擔心波濤的起伏。民國七十六年興建完成的八孔人行拱橋,在提供遊客安全登島之餘,於設計之初也同時考量到自然生態的保護,因此僅有人員可通行,而阻絕了車輛的進入,避免過多人類活動所造成的環境衝擊。

 

每當天氣晴朗時,若走到拱橋中段望向下方清澈的海水,可看到碧波萬頃中的熱帶魚、珊瑚礁、龍蝦和海藻,生物之多樣,令人目不暇給。再迎著海風看著島上拔地而起的雄偉巨岩,怎麼能不讚歎大自然的壯盛呢?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走下拱橋,便是三仙臺最主要的平坦區域,此處靠海的岸邊盡是珊瑚礁石,內陸則長滿了各種植物。沿著圍繞島嶼西半部的木棧道慢行,兩旁盡是比人還高的林投樹,緊密而又錯綜複雜的枝椏,猶如隔音牆般,阻絕了耳邊呼嘯的風聲和不停拍擊的浪濤聲,頓時覺得四周安靜且有遺世獨立之感。

 

穿過林投樹叢後,第一座石山「李鐵拐岩」即迎面而來。山下有一處休憩亭,還有中華郵政於民國一○八年設置的「太陽寶寶許願郵筒」,讓登島的遊客可以在此投遞許願明信片。 在休憩亭稍坐片刻,可再循著棧道繞行「李鐵拐岩」一圈,這是目前大多數遊客可以活動的區域。再往東行,棧道止於第二座石山「呂洞賓岩」之下。因島嶼的東半部長期受到風化和海水侵蝕交相作用,滿布海蝕溝、壺穴,山壁上也常見凹洞,地形非常崎嶇,若無專業人士帶領,切勿獨自前往,以避免危險。

 

一般來說,從臨近的海岸望向三仙臺,只能見到「李鐵拐岩」和「呂洞賓岩」,第三座石山不知在何處。原來島上最高點就是「呂洞賓岩」山頂,高度為海拔七十七公尺;由於「呂洞賓岩」如此巨大,因而遮蔽了島嶼東邊的「何仙姑岩」。所以想要一窺全貌,往往得另從成功鎮市區的海濱往東北望去,才能見其芳蹤。

珍惜大自然的禮物
 

橫亙海上的三仙臺,宛如上天遺落於太平洋濱的珍珠,每每在曙光乍現的時刻,便展現它的光彩。因此,雖然就地理位置來說,新北市的三貂角比三仙臺還要東邊,但由於東北季風等因素,冬季時三貂角經常滿天陰霾,反而三仙臺的天候更適合迎接元旦的第一道曙光,於是經常吸引許多攝影愛好者來此。

 

從阿美族的養羊之地,到漢人的神仙降臨之處,乃至今日的自然保護區,三仙臺娓娓訴說著大自然的無盡奧妙。謹願每一個踏上島嶼的遊人,無論來自何方,都要善加愛護,不留下任何垃圾,也不拿取一草一木一石;帶走的是美好的記憶與動人的畫面,讓它成為世世代代傳誦的經典,長留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