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期

【專題企畫】

臨風有清韻 文化之風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唐.李嶠〈風〉

 

 

風,在中文語詞中代表了特性、習氣或作為。例如:《詩經》的「國風」是各地歌謠;而個人特質、流行趨勢或藝術表現有不同的樣貌,稱作「風格」;若能以德化育品行或習氣,便有如「風行草偃」般樹立良好「風範」。本文以「風」在文化中的意涵為主題,帶大家領略萬般「風情」。

 

風•是一首歌
 

《詩經》,由「風」、「雅」、「頌」三個篇章所構成,共計三○五篇,有「詩三百」之說。詩歌的起源與發展跟音樂密切相關,「風」大多為各地民歌,「雅」為貴族之歌,「頌」則為祭祀用樂曲;其中「風」又分為十五國風,也就是十五個諸侯國或地區的民謠,內容富有當地特色,其氣候、產業、地形……都會影響詩歌的用詞與曲風,如寒冷之地多出悲涼語,而溫暖的鄭國則留下許多輕鬆、浪漫的情歌。

 

民間歌謠之所以能流傳,一說為西周時期有「採風」制度,當時的音樂和文學都達到相當高的成就,《孔叢子巡狩》載:「古者天子命史采歌謠,以觀民風。」天子為了能知天下事,所以任命採詩的官員收集各地民歌;也有一說是「諸侯采之,以貢於天子,天子受之,而列於樂官。」不論是官方的主動採集,還是地方獻詩後再譜曲,目的都是為了要將風土民情呈現給君王,以利施政。這些民歌在春秋時經至聖先師孔夫子刪定,彙成中華民族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

風•是一首詩
 

風原本是自然現象,後來漸漸演變成經典的文學形象。從《詩經》來看,《小雅蓼莪》:「南山烈烈,飄風發發。」純粹描寫山高、風大,只是描寫景色,並未有太多深刻的寓意。但《邶風‧凱風》裡則云:「凱風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勞。」邶(音ㄅㄟˋ)國歌謠唱道:「溫暖的和風從南方吹來,吹拂酸棗的樹心。樹心還太小,母親實在很辛勤。」此處的風已變成母親的象徵,溫暖守護。

 

到了戰國時期的《楚辭》,楚地多山多水,有其獨特的神靈信仰,反映在文學裡是瑰麗奇偉的風格;《楚辭》裡的風多為威猛大風,如〈離騷〉中的屈原要以神鳥為車,白龍為馬,並乘著飄忽的長風飛向天上。在《楚辭》其他篇章裡,風的種類無不是「飄風」、「衝風」,每一陣都可以將人捲到天上去,使詩篇充滿了浪漫奇想與張力。

 

當好風吹進了詩詞文章裡,風就成了很重要的「密碼」。如王羲之《蘭亭集序》:「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惠風是輕柔的風,使人感到舒適,亦即「春風」;而李清照的〈醉花陰〉:「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西風說明了風的來向,也告訴我們現在是秋天,所以風能指涉作品中的「季節、時間」。有些風則會透露「地點」,比如「林風」、「松風」,還有「柳風」等等。

 

當然,不一定要「直說」,像前言裡那首李嶠的〈風〉,風把秋葉掃落,能摧開鮮花,也能捲起風浪,或使竹子傾斜;如果把題目遮住,只看內文,這根本就是一則謎語,因為全詩未著一個「風」字,卻字字都在描寫風吹的情況,詩中的風也彷彿有了自己的生命力,使人間充滿了千姿百態。

風•無所不在
 

風是無形的,根本看不見,但又真實存在,它在屋簷上的風鈴聲,在夏日的扇子上,也在女孩揚起的髮梢。清風拂面的感受,需要我們去尋找,以及用心地感受;而狂風驟雨的侵襲,也為我們鍛鍊出相應的生活智慧,讓人更加堅強。

 

鎮風止煞-金門風獅爺

到金門旅行,隨處可見「風獅爺」,因當地風大、草木少,所以先民從泉州、漳州引入石獅辟邪的信仰,在聚落或風大之地設置張著大嘴、把風「吃掉」的風獅爺,其鎮風止煞的功能,反映了金門地區曾經缺乏植被而飽受風沙之害的歷史;也因為社會環境變遷促使宗教轉型,風獅爺從鎮風之神轉變為多元功能的聚落守護神,如可鎮水患、防路沖、擋宅沖、剋蟻害等,傳說「風動蟲生」,既然能鎮風,自然也就能鎮住白蟻。

 

風獅爺基本形象為獅面人身,姿勢為立姿或蹲踞,表情千變萬化。每個村落的風獅爺都有自己的特色,如金門縣金寧鄉東洲的「東洲風獅爺」,有最會「尋找失物」的風獅爺之稱,相傳曾經多次找回失物並屢破奇案。再如金沙鎮后水頭的藍色風獅爺,有一雙水汪汪的大眼睛,看起來很「可愛」,但可千萬不能小瞧祂的威力,因為古籍記載,青色獅子最為威猛呢!

 

思啊想起-恆春落山風

中央山脈到了屏東恆春半島,高度開始下降,冬季又冷又重的東北季風因而越過山脈,吹向恆春半島西岸,形成「落山風」。每年十月到翌年四月之間,是恆春落山風狂襲的時節,許多植物都招架不住、損傷慘重,但也吹出了恆春三樣寶:洋蔥、瓊麻,以及港口茶。因為洋蔥怕潮溼,落山風正好吹走溼氣與病蟲,而瓊麻經狂風鍛鍊,製作出來的麻絲更為堅韌,至於經受海風吹拂的茶葉,味道厚實濃郁又稀少,可謂是恆春之寶。

 

說到恆春的寶,不能不提已故的走唱藝術家-陳達,民國五十六年,音樂家許常惠和史惟亮發起「民歌採集運動」,在恆春發現了陳達,他以低沉的嗓音與哀傷曲調,道盡了先民來臺墾荒的思鄉情緒。如今恆春居民與強烈落山風共存共榮,平日習慣戴帽子或綁頭巾防風砂,也將恣肆的狂風轉為風力發電的動力,並吹起當地風鈴季的聲響;風鈴象徵祈福與平安,也充分體現「候鳥」與「落山風」意象,人漸漸學會與自然相處,當風兒再度吹拂而來,叮叮咚咚,都是幸福的響聲。

風•有話要說

常用語

  • 風格:藝術作品中,充分表現作者才性或時代特性,而形成的藝術格式。
  • 作風:處理事務的行為、態度。
  • 風評:對某人、某事的評價。
  • 風氣:社會上或某個集體中流行的愛好或習慣,比如班上養成「讀書風氣」。
     

成語

  • 兩袖清風:衣袖中除清風外,別無所有。比喻作官廉潔。
  • 風和日麗:和風徐徐,陽光燦爛。形容晴朗暖和的天氣。
  • 順風順水:比喻做事順利,沒有阻礙。
  • 風行草偃:上位者施行德政以教化人民,使人民信服順從。
  • 風調雨順:形容豐年安樂,天下太平。
     

諺語

  • 未雨先風,多半晴空:還未下雨就颳風,指人說得多卻做得少,勸勉大家要踏實做事。(客家)
  • 九月颱無人知:農曆九月以後,一些颱風來襲徵兆不明顯或消失,所以不能憑表面的訊息準確判定是否有颱風。(閩南)
  • 竹風蘭雨:形容新竹冬季風大雨小,宜蘭冬季雨 大風少。(閩南)

明天還吹明天的風
 

在電影《亂世佳人》裡,主角郝思嘉歷經磨難,但她仍然堅信「Tomorrow is another day.」不管今天發生了什麼事情,明天依舊是嶄新的一天;所以別將壞情緒帶到隔天,讓它雲淡風輕吧!也別留在挫折的暴風圈裡,只要太陽還會升起,只要風還在吹,人生就有無限的轉機與生機。

 

望春風崩山八社情歌

傳唱百年的臺灣民謠〈望春風〉,歌詞描寫女子以為是意中人前來,快步開門,才發現只不過是風聲,將少女情懷描寫得淋漓盡致。無獨有偶地,清朝黃叔璥著《臺海使槎錄》,採錄許多原住民歌謠,他把歌詞翻譯成漢文,其中一首平埔族作品〈崩山八社情歌〉,西元二○○八年又被後人整理成五言詩,仔細對照,其內容與情境與〈望春風〉十分相似;年代雖相差久遠,但顯見其歷史與文化的血脈,早已浸潤在作品中,並代代相傳。

望春風(節錄) 詞:李臨秋 曲:鄧雨賢

想要郎君做尪婿,意愛在心內。
等待何時君來採,青春花當開。
聽見外面有人來,開門甲看覓。
月娘笑阮憨大呆,被風騙不知。

 

崩山八社情歌 原詞:平埔族民謠 改寫:杜正勝

月夜聞簫聲,獨臥心頭悶;
疑是舊人來,開門風吹竹。
月夜聞簫聲,獨臥心頭悶;
疑是舊人來,開門風吹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