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期

【坐看雲起】

殷勤報秋意 只是有丹楓

古代所稱的楓原指「楓香」(Liquidambar formosana),是一種落葉大喬木,高可達四十公尺,常產生樹脂;葉到秋季時轉紅,唐詩中所歌詠的「楓」就是楓香。從秦嶺、淮河以南,到中南半島北部,以及朝鮮半島、日本等地都可見到。楓香是臺灣原生種植物,而學名中的種名「formosana」即拉丁文「臺灣的」,為蘇格蘭牧師奧德漢(Richard Oldham)於西元一八六四年(清同治三年)在臺灣淡水採集到樣本,然後送往英國研究,由植物學家漢斯(Henry Fletcher Hance)在一八六六年賦予正式學名,此標本至今仍保存於大英博物館呢!

很高興認識你-楓


今人所習稱的楓,在植物學上歸類為「槭屬」,學名為「Acer」,為夏綠喬木或灌木,掌形葉,秋冬大多會變黃橙色或紅色;高約十至二十公尺,幼株時樹皮光滑,成長後漸漸轉為灰褐色,並出現縱裂紋,果實具雙翼翅果,可隨風飄散;臺灣原生種至少有六種,分別為青楓、臺灣紅榨槭、臺灣掌葉槭、尖葉槭、臺灣三角楓、樟葉槭(此樹終年常綠),除樟葉槭與臺灣三角楓之外,其他都生長在較高海拔地區。

 

今人常將楓、槭(ㄘㄨˋ)與楓香相提並論,其實在現代植物學上,楓即槭,和楓香不屬同類植物,只是兩者葉形相似,秋冬時都會轉成紅葉,於是在文學、藥籍中被混用,加上日本人將楓香稱作「唐楓」,造成名稱上更大的混淆。簡單來說,除了楓香以外,所有的楓樹都可稱作槭樹,因為它們是同類的。

 

臺灣有許多賞楓勝地,如著名的奧萬大、福壽山農場、苗栗馬拉邦山、新竹觀霧等,但想「追楓」,並不一定要舟車勞頓,近郊也有容易抵達的賞楓處;比如石門水庫中的楓林步道與槭林公園,繽紛的山谷與翠綠的水面相映,叫人流連忘返;而陽明山國家公園中山樓至前山公園路段,楓香與楓樹並紅,若有暖陽相照,更顯奪目。

霜葉紅於二月花


金秋時節,楓葉是最濃重的一筆,多少詩人墨客為之心折。唐朝杜牧的〈山行〉如一幅山林秋色圖,以絢麗的秋色和繽紛的春光爭豔,別出心裁,堪稱吟詠紅葉之經典;而劉禹錫〈秋詞〉第二首:「山明水淨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人狂。」詩人一反惜春悲秋之緒,只見秋高氣爽,以及層林盡染的美麗。

 

白樸的〈天淨沙秋〉:「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夕陽下,晚霞散,只有歸林的烏鴉與大雁飛過;原本看似蕭條,卻筆鋒一轉,帶入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以明麗的色彩,一掃秋悶,平添生機與活力。

冷霜紅葉 溫暖歲月


楓葉經霜,紅如烈焰,稱「霜葉」或「霜楓」,唯有歷經寒霜催逼,楓葉才能褪去青澀,展現光彩;做人也是如此,當遭遇橫逆時,就把一切當作挑戰,磨鍊心志,自我精進,靜待霜雪退去,再現楓紅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