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期

【德行如風】

有為有守的大書法家-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唐虞世南〈蟬〉

 

 

眾所周知,「蟬鳴」是夏天的代名詞,不過實際上也有少數的蟬類到秋天才會出現。初唐書法名家虞世南便以這特立獨行的秋蟬為題,隱喻自己個性耿直、不隨從流俗,若是有一些為人所知的名聲,並不是因為身分或地位,而是因為高潔的品格與孜孜不倦的學習精神。虞世南借不起眼的秋蟬自比,從謹慎內斂的底蘊中透露出瀟灑又雍容的器度,這是一種難以遮掩的光華。

 

能具備如此超群脫俗的大家風範,說明了虞世南的成就不僅表現在書法藝術方面,更是他累積了大半生學識、涵養、品德而融會成的人格特質,因此獲得世人的景仰,甚至是皇帝的器重。

兄弟情深 運途各異

虞世南出生於陳朝初年的一個江南士族之家,年少時與哥哥虞世基一同讀書求學,兩人都非常用功,年紀很輕就嶄露頭角。隋文帝楊堅統一天下後,虞氏兄弟便到長安求發展。起初兩人只擔任小官,俸祿微薄,過著捉襟見肘的生活,哥哥經常為此忿忿不平,而弟弟卻始終安然自得。

 

等到隋煬帝楊廣即位,虞世基經由煬帝親信推薦而得到重用,開始了平步青雲的宦途。煬帝本想也一併提拔虞世南,孰知他剛正直言,令煬帝感到十分厭煩,久而久之就逐漸疏遠了。

 

虞世基入朝為官之初,雖不像弟弟一般耿直,但仍兢兢業業,對隋煬帝多有建言。然而隨著煬帝日益剛愎自用、為所欲為,甚至殺害進諫的大臣,善於察言觀色的虞世基便改弦易張,用迎合上意的方式來獲得皇帝喜愛,因此身分、地位也隨之水漲船高。

 

相對於哥哥的顯赫,虞世南終隋之世都只是一個七品小官。幸而兄弟倆的手足之情始終如一,兩人同住一處,虞世基對弟弟的生活多有照應,十分友愛。然而由於未能善盡臣子的職責,虞世基雖能享得一時的榮華富貴,最終還是招致了厄運。

 

大業十四年(西元六一八年),宇文化及發動兵變,在弒殺隋煬帝後,便接著要追究虞世基的罪責。虞世南見情況危急,挺身而出,擋在哥哥前面,並跪下磕頭哀求宇文化及,表示願意犧牲自己來換兄長一命。然宇文化及卻不為所動,當虞世南眼睜睜看著哥哥喪命,不禁匍匐在地,嚎啕痛哭,兄弟情如此深切,實在令人動容。

 

個性剛正 始終如一

入唐以後,虞世南因才德卓越,而受到朝廷重用,但由於年事已高,再加上兄弟天人永隔之痛,讓他身心俱疲,並不留戀仕途。唐太宗李世民登基時,虞世南已經六十八歲,便以告老還鄉為由,數度推辭太宗的授官。太宗素來景仰虞世南,不願流失人才,便任命他為祕書監,掌管皇家的經典書籍,既符合其志趣,又能發揮所長,而且仍可作為朝廷的重要幕僚,真是一舉數得。

 

虞世南雖到晚年方居要職,但仍不改其剛正的個性,就算是面對皇帝,一樣直言不諱。有一回,唐太宗寫了一首詩,志得意滿地要虞世南也寫詩相和,不料虞世南看了一眼便說:「聖作固然工整,但內容卻並不文雅端莊。聖上所喜好的,臣下必然模仿,微臣恐怕此詩一旦流傳出去,天下百姓將起而效尤。因此不敢遵從聖意。」

 

一番諍言,頓時讓唐太宗警醒,於是只好自己打圓場:「卿所言甚是,朕不過是試探卿罷了。」虞世南的忠貞敢言與唐太宗的從善如流,同為後世留下一則膾炙人口的佳話。

【見賢思齊】
 

自古以來,「君臣倫」即列為五倫之一,強調君仁臣忠的倫理。時至今日,「君臣倫」可解釋為「上下關係」,例如職場中的主管和部屬;上位者要提攜指導、察納雅言,下位者要善盡本分、勇於當責,如此才能共同達成目標。

 

由此來看隋煬帝和虞世基、唐太宗和虞世南這兩對君臣:隋煬帝任性妄為,無法接受大臣的諫言,最後導致了命殞國亡的結局;而虞世基並非沒有良知,但由於害怕惹禍上身且貪慕權位,選擇以奉承迎合的方式事上,終究免不了賠上性命。反觀弟弟虞世南,若無法改變時局,他甘為平凡,也不願違背良知;而有幸能遇上唐太宗這樣的明君,在彼此共同努力之下,開創出貞觀盛世。行天宮寶經《關聖帝君明聖真經》開示:「直心直受真福,巧計巧來禍因。」從他們不同的作為,便已知其人生運途的高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