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9期

【字裡行間】

賢哲懿行 士人典範
 

上公詩筆千金重,逋客歸裝一棹輕。

莫向青山更招隱,且留賢哲濟蒼生。

      -宋夏竦〈送張逸人二首其一〉


北宋文人夏竦(ㄙㄨㄥˇ)在好友準備歸隱山林時,作此詩相贈,勸勉他且停下遠去的腳步,若不考慮仕途或功名利祿,轉而以本身才學造福社會,或者以品德來啟迪、教化世人,其實更是利濟眾生之舉。

 

由此可知,才智兼備、術德兼修的人,通常是社會的中堅分子,受到大眾的肯定與器重,而他們的美善言行也往往能成為世人學習的模範,於是如此優秀的俊傑之士,就是我們所稱的「賢哲」。

 

今日「賢」字的涵義其實是引申再引申的結果。據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稱:「賢,多才也。从貝臤聲。」清朝的語文學家段玉裁認為「才」應作「財」,所以「賢」本義是「多財」,那麼「賢」又是如何成為「才能德行」的代名詞呢?

 

原來,「賢」不僅是一個形聲字,其上的「臤」與其原始涵義也有重大關聯。「臤」音ㄑㄧㄢ,左邊的「臣」,其本義是奴僕;而右邊的「又」則是一隻手。當主人用手牢牢地掌握著奴僕,並驅使他們工作,以創造出眾多的財富,這就是「賢」了;其下的「貝」正是上古時期的錢幣,用來代表財富。

 

隨著文化的演進,「賢」的意義也逐步轉化。首先,既然財富多是「賢」,那麼其他事物多亦可稱作「賢」,例如《詩經小雅北山》:「大夫不均,我從事獨賢。」此處的「賢」就是指事情多而辛勞。其次,「賢」的意涵提升為具有良好的才能或品德,擺脫了原先的功利目的,像「聖賢」、「賢慧」等,這是現代最普遍的用法。甚至在語句中用「賢」禮稱平輩或晚輩,如「賢伉儷」、「賢姪」等,則更進一步顯現出謙謙君子的美善言行。

 

再看「哲」,在西周金文中均寫作「悊」(ㄓㄜˊ),但「悊」的本義是「敬」、「尊重」,若一個人抱持著謙遜有禮的態度,便知本身之不足,而能好學不倦,讓心思敏捷、才識高遠,於是引申有「智」、「聰慧」之意。

 

隨著文明益趨複雜,每個字的涵義就必須更加精確,因此到春秋戰國時,東方各國遂出現了「嚞」、「喆」(皆音ㄓㄜˊ),以代表「才能傑出」或「見識卓越」,可見若具備這樣的特質,真是極度之「吉」。不過秦朝制定小篆時,則直接從「悊」衍生為「哲」,而此字也就通行至今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