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8期

【守護健康】

防治登革熱

瞭解正確的防疫觀念,並且落實在生活中,讓我們一起對抗登革熱的傳播!
 

臺灣氣候溫熱潮溼,各種蚊蟲隨之出現、伺機而動,可能會帶來傳染性疾病,其中最令人「蚊」之色變的,當屬登革熱。

 

流行病學


登革熱在全球一百個以上的國家盛行,臺灣因為地處熱帶及亞熱帶氣候,因此也是疫區之一。最近一次較大的流行為二○一四至二○一五年在臺南、高雄地區,確診病例高達一萬五千多人。臺灣本土登革熱疫情與東南亞國家相關,每年五至十月為疫情高峰期,境外移入個案以印尼、菲律賓等國家之感染風險較高。

致病原及傳染途徑


登革熱是由登革熱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傳播途徑為病媒蚊的叮咬,而非空氣或接觸傳染。雌蚊才會叮咬人類傳播病毒,牠們主要在夜間及清晨出沒,人類只要被叮咬一次就可能感染登革熱病毒。

 

登革熱病毒分為Ⅰ、Ⅱ、Ⅲ、Ⅳ四種不同的血清型,每一型都有感染致病的能力。感染後潛伏期約三至八天(最長至十四天),可傳染期為發病前一天至發病後五天,如果感染者此時被病媒蚊叮咬,這隻病媒蚊就感染了登革熱病毒,病毒在蚊子體內經過八至十二天的繁殖,當牠再叮咬其他人時,會透過血液將登革熱病毒傳給被叮咬的人。患者感染某種血清型的登革熱病毒後,理論上會對該血清型有永久抗體,但對不同血清型可能只有二至九個月的保護力,之後仍可能再次感染其他型別的登革熱病毒,此時甚至會提高併發重症的風險。

 

登革熱病毒的病媒蚊為「埃及斑蚊」與「白線斑蚊」。埃及斑蚊已往分布在南北緯三十五度之間、高度一千公尺以下的地區,但隨著氣候變遷等因素,目前分布範圍已擴大至南北緯四十五度之間。而隨著國際旅遊與經貿發展,白線斑蚊已廣布於亞洲、歐洲與美洲各國家。

 

症狀


感染後依個人體質不同,可能引起不同程度的反應。約八成的感染者無特別症狀,或症狀輕微(例如輕微發燒、類似感冒的症狀),此時在診斷上較為困難。在早期臺灣民間俗稱登革熱為「斷骨熱」或「斑痧」,顧名思義其症狀常有發熱、骨頭疼痛、斑疹。因此,典型症狀為:突發性的高燒(高於攝氏三十八度),伴隨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痠痛、關節疼痛、出疹等。約有百分之五的患者會引發重症,務必及時就醫治療。若先後感染不同型別之登革熱病毒,可能出現嗜睡、躁動不安、肝臟腫大、腹痛、呼吸困難、嘔吐、四肢溼冷,甚至嚴重出血(流鼻血、解黑便、吐血、咳血、經血過多)或器官損傷的登革熱重症。

檢查


若民眾出現上述典型症狀,且近十四天內去過疫區、或有相關個案接觸史,都應該考慮感染登革熱的可能,並盡快至醫療院所就診。

 

檢查是否感染登革熱病毒,現行最常採用的方法就是快篩(NS1抗原快速試驗),第一次感染登革熱的診斷率高達九成,自發燒症狀第一天起就能偵測病毒抗原(傳統的抽血檢驗需要症狀出現的第五天起才能檢查),且檢驗時間只需約三十分鐘便能判讀。只要是經醫師判定的疑似個案,於發病七日內都可使用此試劑幫助診斷。

 

治療


目前尚未發展出針對登革熱病毒的特效藥,現有的治療指引皆建議以症狀治療為主,如適時補充水分、避免並治療併發症如血漿滲液、出血、休克、器官衰竭等。大部分輕症民眾可以返家隔離觀察並支持性治療,遵照醫師指示服藥、休息、多喝水,通常感染兩週後可自行痊癒,但若出現警示症狀:持續嘔吐、嚴重腹痛、呼吸困難、出血徵象、四肢溼冷或意識改變等,須馬上回醫院接受治療。重症通常出現在退燒期(感染後第三至七天),且持續二十四至四十八小時,多發生於罹患慢性病(如糖尿病)、抵抗力差,或先前感染過不同型別登革熱病毒的患者,以及孕婦、小孩、老人等。高危險群民眾若感染登革熱,必須安排住院,以提供完整嚴密及持續的照護。

 

預防


一般日常生活的預防,以針對病媒蚊的防治為主。由於斑蚊生活史多數時間須依賴積水容器生存,故清空生活周遭的儲水容器是最重要的防治方法,若無法有效執行時可以考慮輔以殺蟲劑。可運用「巡、倒、清、刷」之口訣:
 

  • 巡:經常並仔細巡檢居家室內外可能的積水容器。
     
  • 倒:將積水倒掉,不要的器物予以分類或倒放。
     
  • 清:減少容器,留下的器具也都應該澈底清潔。
     
  • 刷:去除斑蚊蟲卵,收拾或倒置勿再積水養蚊。

     

處理積水容器時應特別注意清洗容器內部,將蟲卵去除,避免容器再度儲水後,讓蟲卵得以孵化。成蟲化學防治措施僅為控制疫情之輔助措施,應限縮噴藥,針對陽性病例居住環境周圍噴藥即可。

 

而平常民眾也要注意避免被蚊蟲叮咬,家中應該裝設紗窗、紗門,使用捕蚊燈,並於睡覺時掛上蚊帳。另外,在戶外環境活動時,宜穿淺色長袖衣褲、包鞋及長襪,盡量減少裸露部位,並在裸露的皮膚處塗抹防蚊藥劑─使用含敵避(DEET)成分的防蚊劑,噴灑於裸露部位,使用時須依照包裝說明按時補擦;若同時使用防晒油,應先擦防晒油,間隔十五分鐘再使用防蚊劑。位處疫區的民眾,建議盡量待在室內且有空調的區域,減少傍晚以後外出。

 

目前在臺灣,登革熱尚無有效可施打之疫苗!值得注意的是,全球第一支登革熱疫苗已經在二○一六年於特定熱帶疫區國家上市,但安全性分析還需要更多數據及更大規模的研究證實。目前臺灣已有第三期的臨床試驗正在進行,相信不久的未來,臺灣也能有安全的登革熱疫苗上市。

 

感染登革熱民眾,應於發病後五日內預防再被病媒蚊叮咬,以減少病毒藉由蚊蟲散播給其他人。患者在生病期間臥床要掛蚊帳,並且要清理住家環境,依照「巡、倒、清、刷」的口訣。家中的陰暗處或是地下室,可噴灑合格之衛生用藥。

清除孳生源 防治病媒蚊


臺灣公共衛生體系完整,都市化程度相當高,且醫療資源豐富,醫療設施先進,大部分有症狀的登革熱感染者都會尋求醫療協助,所以醫療介入的情況也較普遍,但我們不可掉以輕心,因為民眾自動自發定期巡視並減少居家環境中的積水容器,減少病媒蚊孳生,預防蚊蟲叮咬,才是防治登革熱最根本的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