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7期

【字裡行間】

晨昏定省‧人子之禮
 

凡為人子之禮,冬溫而夏凊,昏定而晨省,在醜夷不爭。

-《禮記曲禮上》


古時子女侍奉父母,在日常生活的禮節上必須做到三件事:一是寒冬裡為父母溫暖被褥,盛夏中為父母搧涼床席;二是晚間服侍父母就寢,早晨向父母請安;三是平輩之間,如兄弟姊妹、妯娌連襟彼此和睦相處,不會爭鬥。《禮記》的這一段話,簡單說明了為人子女盡孝之道,而「晨昏定省」一詞也就成為後世「孝行」的代稱。

 

為何要「晨昏定省」?因為古代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農業社會,每天早晚留心、注意父母的生活起居,不僅是孝行,也是一種發自內心的關愛,這是蘊涵著親子之情的人倫義理,無論時空如何嬗遞都不會有所改變。

 

「晨」、「昏」二字在甲骨文中均已出現,顯見對商朝人來說,「晨」、「昏」於日常作息上具有一定的標識作用。先看「晨」,甲骨文是兩隻手正在收拾一個「辰」製工具的模樣,為會意字。那麼「辰」究竟是何物呢?原來「辰」其實是一種大河蚌,遠古時的人類經常撈捕來食用,而巨大的蚌殼除了能當裝飾品,其邊緣很銳利,還可用來作為切割工具,雖然不能砍伐樹木,但除草或割穗卻綽綽有餘。

 

由此可知雙手收拾「辰」,代表準備農具要去田裡工作,這當然是一大早要做的事,那麼引用「晨」來指涉光陰,自然就是太陽剛出來的時刻。不過如今的「晨」字上部是「日」,而非兩隻手,又是怎麼回事?在春秋戰國時有一「曟」字,本指日出前在東方天空可看見之明星,《說文解字》認為是「房星」,即春天時出現的蒼龍七宿中之「房宿」,不過也有可能是「金星」或「水星」,現在已難確認。既然「曟」是黎明之星,引申指早上也可,而後字形再簡化,遂成今日寫法。

 

有了「晨」,當然會有相對應的「昏」,甲骨文中是太陽落到一個彎腰之人的下方,意思就是日暮時分,這是一個會意字。在商朝時,每當黃昏來臨,也就是代表準備休息,不再辦事;到了西周,因為天色已暗,不必做什麼重要的大事,甚至連「昏」字都未見於當時的金文。

 

由於「昏」是天色朦朧、視線欠佳的時候,所以後世若指「模糊」、「神志不清」、「喪失知覺」或「不明事理」的狀態,多以「昏」稱之,例如:「老眼昏花」、「頭昏」、「昏迷」、「昏庸」等,這也是今日最常見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