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7期

【專題企畫】

親情傳聲筒

在足球生涯中,我曾得到許多成就,但對我而言,我人生最大的成就,就是我的家庭與孩子們。

In my career, there's many things I've won and many things I've achieved, but for me, my greatest achievement is my children and my family.

—英國足球明星 大衛貝克漢

 

當爸爸,不容易;「當好」爸爸,更需要智慧。作為父親,有時被視作「母親的幫手」,其實父親自有獨特的力量,可以陪著孩子冒險,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以及指引孩子未來的方向。

探索「門後的光」
 

家庭,是我們一生中最早接觸的「社會化單位」,我們經由父母的教導與關愛建立價值觀,確立自我人格,因此不同的教養方式,就會教育出不同樣貌的孩子,父母的親職一樣重要,但大多時候,我們似乎都忽略了「爸爸」的付出。

 

有個笑話說,父親的作用,只在讓孩子打電話回家時,問一句:「爸,我媽在嗎?」雖然幽默,但也指出父親容易在家庭裡感到疏離、不知所措的狀況。專欄作家愛瑪龐貝克曾比喻:「父親像冰箱裡的光,每家都有,但沒人知道門關了以後他們會是什麼樣子。」我們不妨去探索這道「門後的光」,好好瞭解父親,也試著讓自己成為一個健康、快樂的父親。

 

父職的演變
 

在上個世紀,當時人們還認為父親就是家中的頂梁柱,提供經濟來源,而母親則是孩子的情緒支柱。在《父親角色》中提到:「我們都跟母親比較接近,不僅因為她生我們,也因為我們的文化教我們如此。」研究指出,我們大多認定母子之間天生有生物學上的關聯,大家「先天」就把育兒與女性畫上等號,這使得男性對育兒較不敏銳、不感興趣,無法意識到自己可以做什麼,即便有心也無力;傳統上,父親角色就是家庭物質的「供給者」,所謂的「好爸爸」,通常是被家人「遙遠地尊敬」。

 

隨著時代轉變,好爸爸的定義也有所變化。近年來,父親的「情感性」開始被重視,舉例來說,非洲有個部落是父親負責帶孩子,陪孩子玩耍、打點孩子的生活,因而被網友封為「全球最佳爸爸」,可見在當代人眼裡,關懷照護、善解人意、願意花時間與孩子相處,儼然已成了「新好爸爸」的重要特質。如今「男主外、女主內」的界線已模糊,夫妻若相互扶持,合作分擔家務和育兒工作,便能凝聚家庭情感,也讓家中氣氛更加輕鬆溫馨。

爸爸不缺席
 

以色列心理學家費爾德曼(Ruth Feldman)指出,父親也可以創造出如母子般的連結,只要他們開始照看、陪伴子女,就會受到荷爾蒙刺激,增加親子間的聯繫,大腦也自然會適應「照顧孩子」的角色。

 

父親參與教養可是好處多多,比如有父親參與生活的孩子,其語言能力、解決問題與社交能力,明顯表現較佳,人格與情緒也會更加穩定;在兒童早期發展階段,父子互動是十分重要的,父親在遊戲中愈活躍,兒子未來的行為困難就會愈少。對男孩來說,父親是生命中重要的男性典範,對小女孩而言,父親則是生命中最初的異性典範,如果爸爸能做好「示範」,將有助於孩子健康成長,迎向未來。

 

日本育兒專家明橋大二《爸爸這樣做 媽媽孩子都快樂》中說:「育兒絕非時間與勞力的犧牲,而是能豐富父親的人性,並使父親得到幸福的過程。」投入父職工作,對父親本身確實有益處,比如在育兒過程中更瞭解自己,也更有同理心;也因為夫妻同心協力,共同守護孩子,讓婚姻關係更加親密良好。

 

與孩子零距離
 

人類透過溝通彼此連結,即使是不會說話的嬰兒,我們也會對著他咿咿呀呀,重複他的表情、聲音與動作,這些行為都會建立親子間的愛與信任。但眼前的小人兒開始長大,我們不免有爭執或僵局,此時不妨從「語調」著手.試著練習放鬆,以低音、慢節奏,帶著溫度的聲音說話,只要有微小的改變,孩子都能感受到,父母尊重他,並願意好好溝通-不管他有多麼年幼。

 

請讓孩子知道,只要他願意傾訴自己的感覺,我們都在,不需要立刻給予答案,只要陪伴與傾聽;當可愛的小天使長成青少年,他渴望獨立,但我們希望保持親密,因而發生齟齬時,請體諒孩子的身體正在變化,聽他說完他想說的話,鼓勵孩子提出問題;作家李偉文在《教養,無所不在》中提到:「不要擔心是否有能力回答孩子的問題,也不要關心回答的是對或錯,只要關心孩子的每一個問題,重要的是回應的態度,而不是答案,如此才能真正啟發孩子的好奇心,讓孩子滿懷熱情地探索這個世界。」

 

重質不重量的陪伴
 

也許有很多爸爸會感嘆:「我很想陪伴孩子,但工作真的很忙!」確實,若要求一位日理萬機的父親天天陪孩子寫作業,實在艱難,但我們可以如臺灣大學社工系教授林萬億所說:「忙碌,但不缺席。」比如不出差時,多抽空跟孩子討論作業,出差時,運用電話或通訊軟體關心孩子;平日忙碌,但至少絕不錯過孩子的重要時刻,如家長會、畢業典禮、生日,將「與家人相聚」排進日程表,或跟孩子進行「一對一」談話,以不批評的方式,傾聽孩子的聲音。其實,只要用心,忙爸爸也能「不盲不茫」,成為一位好爸爸。

我是神隊友
 

沒有人能連續工作二十四小時,但家有幼兒的爸媽,一定都有「超時工作」的經驗,請父母雙方商量出輪流休息的方案;假設妻子全職照顧孩子,請父親以行動支持,安排時間與太太換班,試著獨力照顧孩子,瞭解另一半的辛苦,也能加深與孩子、妻子間的情感;當孩子大一些,兩人可交換親子教養的想法,記得不堅持己見,以開放的心態對話。

 

結婚之後,丈夫可能以為最好的慰勞就是單獨約會,這樣安排固然美好,但要事先分擔家務,安排好照顧孩子的人,使妻子無後顧之憂,才能真正讓她轉換心情。而傾聽妻子說話,重點不在於「提供建議」,而在於將心比心,以「那一定很累」、「如果是我也會很煩惱」等言語,接納她的情緒,給予撫慰;就算妻子有情緒,自己感到難以招架,也請不要一味沉默,應多少給予反應,比如「這樣啊」、「我知道了,很抱歉」等,表達對其意見的重視;也請常感謝妻子,一句「謝謝妳」、「妳真的很棒」、「妳做的菜好好吃」猶如充電器,讓妻子能夠繼續努力下去;而華人慣以自謙,但當別人稱讚妻子時,請大方地肯定,讓另一半更有信心吧!


愛家•愛自己
 

生活中的父職、夫職豐富且多樣,男性朋友也許很難面面俱到,但只要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盡力守護家庭即可,不須有過多壓力。華人傳統要求男性堅強,反而讓男性遠離自己的內心,無法好好溝通,我們除了要給「未來的父親」-現在正在成長的男孩一些溫柔空間外,也鼓勵「現任父親」坦率求助,相信家人會給予支持與體諒;並建議練習以「語言」表達感受,比如以說出「我很生氣」取代摔門行為,或多和家族中的女性談話,培養情感中的彈性與溫度。 每一位努力中的爸爸,都辛苦了。

 

同心協力 一起幸福
 

父親與母親的養育責任同等重要,雙方若能同心協力,用心參與家庭生活、提高陪伴的品質、享受育兒過程、學會傾聽、分享自己的感覺… 不但能尋求另一種親子對話的可能,也將建立更圓滿的家庭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