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7期

【道德長存】《呂帝心經》
今譯今註
(三十四)

【語譯】 


以慈悲布施、無私奉獻、樂於分享的善心關懷,

取代吝嗇小器、自私冷漠又斤斤計較的狹隘心胸。

 

【註釋】 


:吝嗇。

:捨不得、小器。

【說明】 


有道是:「宅心仁厚招善緣,樂善好施種福田。」告訴我們,心地仁善厚道,樂於行善分享,是增進善緣、廣積福田的良好根基。

 

但是,有些人的心量不夠寬廣,總是清楚劃分人我之別,即使再微小的利益也要斤斤計較,並貪戀執著於自身所擁有的一切,吝於與人分享,以為這樣就能更富有、更開心;卻不明白,這種貪執小器的慳吝心態,只會讓人變得冷漠、無情,造成人際關係連結的斷裂;甚至還會因為太在乎自己所擁有的東西,而患得患失,最後讓人生的路愈走愈狹窄。

 

所以 呂恩主開示「施與心」,期盼人人都能放寬心量,主動同理他人的困境、苦難,無論是物質上的協助,或是一句溫暖的安慰、真心的鼓勵、知識經驗的傳遞、正向的引導,都是美好的施與,如此慈悲喜捨、隨緣布施,才是獲得真實喜悅、增益美好善緣,與累積道德資糧的不二法門。

 

我們真誠行善,是出於做人的本分,和一顆慈悲不忍的同理心,而在施與的過程,也要隨時注意「三要、三不」的三個原則:

第一、施與的態度「要尊重有禮,不能驕慢」:分享或助人時,要能秉持平等心,注意禮貌,對任何身分地位的人,都一律尊重;並能體察對方實質的需要,以溫和的言行,真誠表達善意與關懷,提供適當的幫助。

 

第二、施與的內容「要清淨有益,不能傷害」:所提供的協助,來源管道要正當,合乎道德與法律,讓被關懷的人能受之無愧,同時也能保持我們自身的福田清淨,不會造成汙染。

 

第三、施與的意念「要三輪體空、不求回報」:施與的行為,主要由「施者」(提供協助者)、「受者」(接受幫助者)和「施物」(施者所提供的物品),「三輪」和合構成。三輪體空的意思,就是在施與時,要破除「貪欲」和「執著」的妄念,也就是在助人時,能做到「念念放下」,不計較付出,也不圖謀回報與感謝,更不期待行善能累積多少功德。

 

誠如行天宮寶經《太上感應篇》所說:「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我們施與他人的恩惠及幫助,不是為了將來的回報,也不會追悔過去的付出;而發自內心的善念,與無私助人的善行,更是珍貴的心靈指南針,能幫助我們遵循正確的方向,遠離自私自利的貪欲苦海,航向自在平安的彼岸。

 

相信我們的無私熱忱,將能為世間付出更多的關懷;而所做的善行,也會點點滴滴化作正向的能量,為社會帶來更多光明的希望;更能充實我們的身心,活出「善因自種,善果自得」的圓滿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