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6期

【字裡行間】

時光荏苒‧不捨晝夜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論語‧子罕》


人的一生,匆匆而過,時間總是一去不復返,無法掌握。因此連孔夫子都不免嘆息:「歲月的消逝就像這奔流到大海的河川一樣,無論白天、黑夜都不會停歇!」聖人尚且有如此感慨,而我們一般人是否更應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呢!

 

人類對於時間的概念,其實是隨著文明的演進而愈來愈精準。在古代,多數人是以顯而易見的天象或動物的生理時鐘來決定生活作息,而在一天之中,人類能感受到的最明顯時間區隔就是晝與夜了。

 

在甲骨文中,「」是整個白天的總稱,上面是「(ㄩˋ),代表手拿著一枝筆,下面則是「」,這是一個會意字,表示陽光明亮而可以書寫的時候。商朝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在室內也是依靠自然採光,所以能就著日光寫字,意味這是光線充足的白天。

 

周朝金文的「」字結構與甲骨文一樣,但到了秦朝制訂小篆,卻在日的左方、右方、下方各添加一筆,使得字形看起來像「畫」的省略,而這也是今日「」字寫法的來源。

 

至於與「晝」相對的「」,並未見於商朝甲骨文,一直到西周金文才有此字。《說文解字》云:「夜,舍也,天下休舍也。从夕,亦省聲。」此處「舍」讀ㄕㄜˇ,停止、休息之意。「」就是人類休養止息的時候,許慎是以其狀態來解釋,但事實上「」應該是一個形聲兼會意的字。「」除了是聲符,也指人的腋下,此為「」的本義;而「」同樣是本義,指殘月。當我們看到殘月的高度在人的腋下時,表示這已經是晚上了。

 

從文字上的演變,我們大致可以明瞭古人的生活作息型態。甲骨文中沒有代表整個晚上的「」,但另有兩個字與晚上相關:即夕(引申義,指前半夜)、夙(後半夜)。不過若是看看與白天相關的字,除了有代表整個白天的「」,還另有旦(天剛亮)、昃(ㄗㄜˋ,太陽西斜)、莫(即暮,太陽將落)等。可知在商朝人的眼中,白天才是真正的活動時間,當時並沒有「」生活的概念。

 

然而,隨著照明設備的出現與演進,人類的活動時間也跨入了晚上。時至今日,連工作、商店、娛樂都可以廿四小時不間斷進行,人類的作息時間愈來愈不固定,甚至「通宵達旦」已成了城市生活的常態。於是,現代人對時光流逝的感嘆,恐怕比孔夫子還要深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