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6期

【專題企畫】

海洋環境共守護

歷經億萬年才形成的海洋環境、生態,
需要大家齊心協力共同守護,
避免人為的破壞與汙染,方能常保完整與潔淨。

 

我們居住的地球,在四十多億年前誕生,初期的數億年間,火山作用頻繁,排出的水汽凝結為水,逐漸在地表的低處聚積,形成原始的海洋。三十多億年前,海洋中出現了最初的生命,歷經漫長的時間,逐漸演化出無數生物,其中也包括了我們人類,而人體內的水分和無機物質,極可能源自海洋-人與海洋的關係,原來如此親密!

 

浩瀚壯闊的海水

 

海水是海洋的主體,亙古以來,隨時隨地都在升降或流動當中,沒有一刻是真正休止的,湧動不息,充滿了數不盡的未知與驚奇。

 

 海浪 


人們最容易觀察到的海水運動,當屬海浪。風吹、氣壓變化、海底地震或火山活動等,都可能產生「揚波力」(造成波浪的力量),正所謂「無風不起浪」,最主要的揚波力,當然就是風力了;另一方面,水的表面張力或地球重力,則會產生「回復力」(使波浪恢復平靜的力量)

 

舉例來說,當風輕輕吹過,海面泛起漣漪,等到風停了,靠著水的表面張力,很快就會風平浪靜,這樣的波浪叫作「表面張力波」;而當狂風席捲,掀起滔天大浪,這種波浪無法藉由水的表面張力平靜下來,其回復力為地球重力,因此叫作「重力波」。

 

有趣的是,「無風起浪」的情況其實並不罕見。因風而起的波浪,若離開起風的海面,就稱為「湧」,速度極快,可以傳遞得相當遠,讓平靜無風的海岸也波濤洶湧。

 

 潮汐 


潮汐是由於月亮、太陽的引力,以及與地球互動形成的離心作用,地表海水發生週期性升降的現象。

 

海面上升時稱為漲潮,下降時則為退潮或落潮。最高水位稱為高潮或滿潮,最低則為低潮或乾潮,兩者之水位差稱為潮差。

 

每天有兩次漲退潮,稱為半日潮;每天只有一次漲退潮,稱為全日潮;實際的潮汐現象,多為介於兩者之間的混合潮。

 

潮汐週期是指從這次滿潮到下次滿潮,或從這次乾潮到下次乾潮相隔的時間。各地的潮汐週期都不太一樣,在半日潮地區,平均約十二小時二十五分,每天漲退潮的時間約比前一天延遲五十分鐘。

 

潮汐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例如:漁民會築起石滬或架設袋網,利用海水漲退潮來捕魚;潮差較小的港口,更適合裝卸貨物;沿海航行的船隻必須特別留意「潮流」(潮汐引起的海水流動)的方向與強弱,尤其是在河流出海口或狹窄的海灣內;從事游泳、潛水或衝浪等親海活動,一定要先瞭解當地的潮汐與潮流等。

 

 洋流 


洋流是「大洋」(全世界共有四個,面積由大到小依序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的大規模海水流動,主要是因盛行風長期吹送而生,形成穩定不變的循環,例如北太平洋的洋流為順時針的循環,而南太平洋的洋流則為逆時針的循環,能將赤道周圍溫暖的海水帶到高緯度地區,對全球氣候起了極關鍵的調節作用。

 

 黑潮 


黑潮是臺灣附近最重要的洋流,始於菲律賓東邊,沿臺灣東岸北上,然後偏向東北,順著琉球群島西側抵達日本東岸,主流的寬度約一百多公里,深度可達約一公里,流速約一至二公尺,由於懸浮物質極少,透明度高,陽光較少被反射回水面,故呈深藍,相較於周遭的海域,顏色偏黑,因此被稱作「黑潮」。

 

黑潮在臺灣東部外海造就了良好的漁場,尤其是在東南(臺東三仙臺、綠島、蘭嶼一帶)與東北(彭佳嶼一帶)產生湧升流,將海洋中層含營養鹽的海水帶到表層,浮游生物眾多,鮪魚、旗魚、馬頭魚等多種魚類聚集,促進漁業蓬勃發展。

 

從濱海到深海


隱藏在蔚藍海水裡的世界,從海邊到海底,依序為濱海帶、大陸棚、大陸斜坡、海床(深海平原、海底山、海脊)與海溝等地形。而從生態觀點看來,海洋環境主要包括以下兩類:
 

  • 底棲生態系:指海洋底質表面的環境,例如河口、紅樹林、岩礁、珊瑚礁、草澤或溼地、泥灘等生態系。
     
  • 大洋生態系:指海洋的水體部分,陽光能夠到達、深度約兩百公尺以內的水域為「淺海/有光帶」,目前已知的海洋生物多數在此生活;更深的海域則為「深海/無光帶」,占了海洋的百分之九十以上,但由於人類難以探訪、調查,對這片廣闊領域所知有限,因而深海也有「內太空」的稱號。

 

【珊瑚礁生態系】
 

珊瑚礁是海洋中生產力最高、生物多樣性最高、生物量最豐富的生態系,常被稱為「海洋熱帶雨林」。

 

在這個生態系中,由造礁珊瑚群體不斷生長所建造的立體結構,提供許多生物的居住空間,珊瑚與共生藻的高生產力則提供豐富的食物給其他生物利用,包括海綿、腔腸動物、多毛類、扁蟲、軟體動物、甲殼類、棘皮動物、魚類等,都是珊瑚礁的常見居民。珊瑚礁複雜多樣的生物種類、千變萬化的造型和鮮明豔麗的色彩,往往令人歎為觀止。

 

臺灣位於熱帶與亞熱帶之間,又有黑潮流經,沿海環境適合珊瑚生長,因此,除了沙質的底質外,臺灣許多沿岸海域皆適合珊瑚著生,但珊瑚礁必須在「生物或物理的破壞作用」小於「造礁生物堆積碳酸鈣速度」的情況下才能生長,一般來說,南部的恆春半島、綠島、蘭嶼及小琉球沿岸最為適合。

 

資料來源:「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網站

 

海岸,蜿蜒無盡


海洋藉由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運動,以巨大的能量,對沿岸進行搬運、堆積、侵蝕等作用,在世界各地造就了繁複多變的海岸景觀。
 

 岩岸與沙岸  


海岸可簡單地分為岩岸與沙岸。岩岸,顧名思義,是指組成物質多為岩石的海岸,主要特徵為海岸線曲折、多港灣和島嶼,灣闊水深,宜於航運和漁業的發展。沙岸則是由河流或海流,搬運沙礫堆積於海濱所形成的,包含多種地貌,其中以沙灘最為常見,海岸線單調筆直,灘面寬廣平坦,岸外海水較淺,適合作為海水浴場或度假勝地。

 

 海蝕地形  


永不停息的海浪,分分秒秒都在雕刻著獨特的海蝕地形:
 

  • 海蝕崖:接近海水處壁立的岩石,下部受到海水拍打,上部受到風化、雨水沖擊或斷層作用,慢慢成為七十至九十度左右的陡崖。多見於岩岸,尤其是海浪較大的島嶼、半島和岬角等突出陸地。
     
  • 海蝕平臺:海蝕崖下方繼續受到海浪拍擊,形成槽狀的海蝕凹壁;當海蝕凹壁愈來愈深,上方的崖壁因少了支撐而崩落,就變成和海平面幾乎同樣高度的平坦岩面。
     
  • 海蝕洞:岩岸各個位置的硬度不盡相同,當海水順著岩石較脆弱的部分深入侵蝕,就可能造成海蝕洞;如果持續侵蝕下去,形狀可能變為拱門(海蝕門)或孤立的柱子(海蝕柱)


海洋環境是無可取代的無盡藏,如今卻因人類過度開發而面臨危機,且讓我們以感恩惜福、知足少欲的心態,從日常做起,為海洋的永續發展盡一分心力,留給下一代能夠親近大海的美好未來。

守護海洋,我能做到:

 

  • 省思消費行為:從今天起,多瞭解超市和市場販賣的魚,究竟是哪一種魚?從哪裡來?停止購買已經被過度捕撈或瀕臨絕種的魚類。
     
  • 少用塑膠製品:人們製造的塑膠垃圾常會流落海洋,海洋生物可能誤食,或被海中的塑膠纏住。因此我們應減少使用塑膠製品,例如飲水自備環保杯,並且帶您喜愛的杯子到咖啡店!
     
  • 節能減碳:當海水吸收大氣中過多的二氧化碳,酸性會增加,改變全球海域的化學成分,嚴重迫壞原本的海洋生態系。一週一次將汽車或機車留在家裡,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或是騎著單車出門吧!為家中、辦公室換上節能燈具,購買碳足跡較少的本地產品,都能使海洋更健康。
     
  • 參與淨灘:許多人夏天會到海邊遊玩,除了別對著海洋或沙灘扔垃圾外,不妨更積極一點,加入淨灘的行列!參與當地社群發起的活動,或乾脆揪個三五好友,即刻出發-走,一起去淨灘!
     

資料來源:「綠色和平組織」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