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6期

【德行如風】

以學識嘉惠世人的陸龜蒙

素花多蒙別豔欺,此花真合在瑤池。

還應有恨無人覺,月曉風清欲墮時。

     -唐‧陸龜蒙〈和襲美木蘭後池三詠‧白蓮〉

 

陽曆七月是盛夏時節,適逢蓮花盛開,讀起晚唐詩人陸龜蒙這首吟詠白蓮的七言絕句,尤其能感受到那種「亭亭玉立、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形象。

 

陸龜蒙藉白蓮為題,感懷自己身處於晚唐紛亂時局,而不願隨波逐流,傲然獨立於世,彷彿在清風曉月之中即將凋零的花朵,令人感到惆悵與無奈,卻又美得如此清麗脫俗啊……

失之東隅 收之桑榆

雖說文人雅士本就多愁善感,但陸龜蒙的感傷的確也其來有自。他是個早慧的讀書人,從小就熟讀各種儒家經典,懷抱著經世濟民的雄心大志。

 

可惜學富五車,並不意味仕途就會順利。由於在京城舉進士不第,陸龜蒙就回到江南擔任地方行政長官的幕僚。但當時吏治敗壞,他空有滿腔熱血與抱負,卻無用武之地,因此心灰意冷,而思想也開始傾向於道家的順應自然與超脫世俗,最後毅然決定回歸老家甫里(今江蘇蘇州的甪ㄌㄨˋ直鎮)

 

不過,隱居田園的陸龜蒙,並不是離群索居、不問世事,反而是更腳踏實地,成了一個胼手胝足的農夫。

 

在家鄉,陸龜蒙有田數百畝、幫工數十人,原本以為從此能安居樂業,誰知甫里位處江南水鄉的低窪地區,每年梅雨時節就深受洪澇之苦,嚴重影響收成。於是他親自帶著幫工挖掘溝渠引流、構建土堤,並趁梅雨來臨前,疏濬各水道,以防大水來時無處宣洩而氾濫成災。

 

從耕種的實務經驗之中,陸龜蒙深深體悟到農業知識和技術的重要,因為民以食為天,想要有安穩的生活,所有人都離不開農作物,而農具優劣更攸關收穫的多寡。所以陸龜蒙詳細記錄當時常見的四種農具,寫成《耒耜(ㄌㄟˇ ㄙˋ)》,說明其構造及用途,不僅便於其他人仿制,也讓後世能有進一步改良的基礎。

 

耒耜經》可說是人類歷史上農學著作的重要里程碑,根據現代英國漢學家白馥蘭(Francesca Bray)女士的研究:「一直到這本書出現六個世紀後,歐洲才有類似著作。」可知陸龜蒙的確見識卓然。

萬物共存的先進理念

除了農具以外,陸龜蒙對於植物病蟲害、動物養殖、漁業、茶道等也多所涉獵,而能經常提出獨到的見解。由於陸龜蒙長期深入民間,瞭解尋常百姓的謀生方式,因此他的經世濟民情懷是落實在生活中的,同時也透過本身的學識與仁厚的個性,希冀世人能建立「萬物共存共榮」的觀念。

 

像當時有些漁人為了更多的漁獲量,不惜用「藥魚」(即毒魚)的方式捕魚,此舉無異於破壞生態環境,同時對食用者也將造成傷害,實在是不足取。於是陸龜蒙在〈南涇漁父〉一詩中寫道:「……孜孜戒吾屬,天物不可暴;大小參去留,候其孳養報;終朝獲魚利,魚亦未常耗;同覆天地中,違仁辜覆燾……」他勸誡世人應體念上天覆育萬物的仁德,不要竭澤而漁;捕魚時放小魚一條生路,未來才有永續存在的漁業資源。

 

陸龜蒙雖無法實現「學而優則仕」的人生目標,但卻能轉化自己的不順遂,而更進一步以著書傳世的方式,嘉惠無數後人。晚年時,陸龜蒙將相關論述輯錄成《笠澤叢書》,如今我們才能親炙他高瞻遠矚的學識,而為其讚歎不已!

【見賢思齊】
 

行天宮寶經《岳武穆王敦倫真經》:「親親而仁民愛物。」世人應當親愛自己的親人,再將這份親愛之心推廣出去,普及於大眾、推及於萬物。

 

陸龜蒙雖是一介仕途不順的書生,但他不怨天、不尤人,拋開個人的名利富貴,回歸故里後貢獻自己的心力於農業、漁業等領域,以實際的觀察和研究傳承技術,並宣揚永續利用的觀念,可說是做到了如宋儒張載所說:「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既讓百姓的生活能夠安和樂利,也關懷並尊重大自然的一切生命,相信如此的仁心善行,定能讓溫情滿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