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5期

【守護健康】

遠離腸病毒

正確洗手,留意症狀,避免群聚,同心防疫保安康。
 

腸病毒屬於RNA病毒(核糖核酸病毒,變異性極高),是一群病毒的總稱,因較容易在腸道繁殖,所以稱作「腸病毒」,為嬰幼兒常見疾病之一,臺灣地區全年都有感染個案,一般流行季節約在四至九月。

 

「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將腸病毒分為A、B、C、D四型,而每一種腸病毒又有多種血清型,例如:最容易引起神經系統併發症的腸病毒71型,被歸類為腸病毒A型;而在二○一七年陸續在國內傳出感染,造成兒童肢體麻痺併發症的腸病毒D68型,則被歸類為腸病毒D型。

 

通常感染某一型腸病毒之後,對此病毒的免疫力可持續數十年之久;但若接觸到未曾感染過的病毒型別,仍有可能染病。

 

傳染途徑


腸病毒的傳染性極強,主要經由腸胃道(例如水或食物汙染)或呼吸道(例如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也可能經由接觸(例如觸碰到患者皮膚水泡)而受到感染。

 

腸病毒感染的潛伏期約二至十天,平均約三至五天,發病前數天在喉嚨部位與排泄物就可發現病毒,此時就已具有傳染力。通常以發病後一週內傳染力最強;而患者可持續經由排泄物排出病毒,時間可達八至十二週。新生兒的腸病毒傳染在生產前、生產中或生產後都有可能發生。

 

臨床症狀


感染腸病毒,常常是沒有症狀的,或者只出現類似一般感冒的輕微症狀;但有時則會引起特定的臨床表現,以下是較常見的疾病、徵狀,以及可能的病毒型別:
 

  1. 疱疹性咽峽炎:由A族克沙奇病毒引起。特徵為突發性發燒、嘔吐及咽峽部出現小水泡或潰瘍。病程約四至六天。病例多數輕微無併發症,少數案例則會併發無菌性腦膜炎。
     
  2. 手足口病:由A族克沙奇病毒及腸病毒71型引起。特徵為發燒及身體出現小水泡;水泡主要分布於口腔黏膜及舌頭,其次為軟顎、牙齦和嘴脣,四肢則是手掌及腳掌、手指及腳趾。病程約七至十天。病童常因口腔潰瘍而無法進食。
     
  3. 嬰兒急性心肌炎及成人心包膜炎:由B族克沙奇病毒引起。特徵為突發性呼吸困難、蒼白、發紺、嘔吐,接著可能會產生心跳過速,甚至快速演變成心臟衰竭、休克,不可不慎。
     
  4. 流行性肌肋痛:由B族克沙奇病毒引起。特徵為胸部突發陣發性疼痛,且持續數分鐘至數小時;可能合併發燒、頭痛及短暫噁心、嘔吐和腹瀉。病程約一週。
     
  5. 急性淋巴結性咽炎:由A族克沙奇病毒引起。特徵為發燒、頭痛、喉嚨痛、懸雍垂和後咽壁有明顯的白色病灶。病程約四至十四天。
     
  6. 發燒合併皮疹:與各類型克沙奇及伊科病毒都有關,皮疹通常為斑丘疹狀,有些會出現小水泡。
     
  7. 新生兒腸病毒感染:主要由B型克沙奇病毒或伊科病毒引起。初期症狀包括發燒、食欲不佳、活動力下降、躁動不安、皮膚出現紅疹、腹瀉或嘔吐等,病況進展嚴重時可引發心肌炎、肝炎、腦炎、新生兒敗血症。

有效預防


預防腸病毒,必須在日常生活中落實下列事項:
 

  1. 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正確且勤加洗手,是防範腸病毒最重要且有效的方法,不僅能預防自身感染,也避免藉由接觸傳染給他人。幼童之照顧者,回家更要先正確洗手或沐浴,才能接觸最親愛的小寶貝。
     
  2. 增強個人的免疫力:應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及睡眠充足。新生兒可多哺餵母乳,以提升抵抗力;不過哺乳媽媽如有出現疑似腸病毒感染的症狀時,建議先就醫並徵詢醫師建議後,再決定是否哺餵母乳。
     
  3. 維持環境衛生:注意居家環境的清潔及通風,並且定期進行重點性的消毒,下文有詳細說明。
     
  4. 避免被他人感染:不與患者接觸,也不進出擁擠及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降低人傳人的風險。

 

腸病毒重症前兆

五歲以下孩童是重症高危險群,出現下列症狀務必迅速就醫:

  • 嗜睡、全身無力、活動力不佳、意識模糊等一般神經併發症。
  • 頻繁出現肌躍型抽搐(類似受到驚嚇的突發性全身肌肉收縮動作)。
  • 體溫正常時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
  • 持續嘔吐。
  • 發燒持續超過三天。

 

環境消毒


※消毒方法

  1. 腸病毒對酸及許多化學藥物具 抵抗性,如抗微生物製劑、清潔消毒劑及酒精,均無法澈底消滅腸病毒。
  2. 醛類、鹵素類消毒劑(如市售含氯漂白水)可使腸病毒失去活性。
  3. 腸病毒於室溫可存活數天,攝氏四度可存活數週,冷凍下可存活數月以上;但在攝氏五十度以上的環境,很快就會失去活性,所以食物經過加熱處理,或將內衣褲浸泡熱水,都可減少腸病毒傳播。
  4. 保持環境乾燥,可降低腸病毒在室溫下存活的時間。
  5. 紫外線可降低病毒活性。

 

※消毒重點

  1. 不需要大規模噴藥消毒。
  2. 只需對經常接觸的物體表面(如門把、課桌椅、餐桌、樓梯扶把)、玩具、遊樂設施、寢具及書本,進行重點性的消毒。
  3. 清洗完畢的物體可移至戶外,接受陽光照射。


居家照護

 

  1. 生病時,應盡快就醫,或請假在家好好休息。
  2. 可幫患者補充開水、果汁或含電解質的飲料,以避免脫水的情形發生。
  3. 因腸病毒容易引起口腔潰瘍,導致患者無法進食或厭食,可準備冰涼且好入口的食物增加食欲,如布丁、果汁、果凍、優酪乳、運動飲料、仙草、豆花等。
  4. 對家中的第二個患者要特別留意,其所接受的病毒量往往較高,嚴重程度可能增加。
  5. 患者應避免與他人接觸,尤其是孕婦、新生兒及五歲以下孩童。
  6. 患者的排泄物應小心處理,且處理後必須立刻正確洗手;患者的個人用品也應分開消毒清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