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5期

【專題企畫】

惜自然敬天地

每年的六月五日是聯合國的「世界環境日」,希望全人類都能減少資源的消耗,讓大自然恢復原有的潔淨。

 

我們只有一個地球

我們必須和自然和諧相處,因為我們是自然的一部分。
    -前聯合國副祕書長 莫里斯.斯特朗

 

 世界地球日 


西元一九六九年,美國興起環境保護運動,由哈佛大學法學院學生丹尼斯.海斯所主導,隔年四月二十二日,全美國超過兩千萬人響應,於是每年的這一天,組織環保活動成為一種慣例;這次運動推動了人類現代環境保護運動的發展,也催生了一九七二年的聯合國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

 

一九九○年,第二十屆地球日活動的組織者希望將此一美國境內的運動,擴大為世界性活動,於是呼籲全世界致力於環境保護的政府,一起在四月二十二日各自開展環境保護運動,得到了許多國家的熱烈迴響,從此,「世界地球日」成為全球性的環境保護運動,丹尼斯.海斯也因而被尊為「地球日之父」。

 

 世界環境日  


一九七二年六月五日至十六日,聯合國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人類環境會議。這是全球第一次共同討論保護人類環境的會議,共有一百一十三個國家參與,計一千三百多名代表;除了政府代表團外,還有民間的科學家、學者共襄盛舉,與會的專家小組提出了一份非官方的報告-《只有一個地球-對一個小小行星的關懷和維護》,這份報告後來與美國生物學家瑞秋.卡森《寂靜的春天》、及羅馬俱樂部推出的《增長的極限》並稱為「環保史上的經典之作」。

 

會議提議將這次大會的開幕日作為「世界環境日」,同年十月,第二十七屆聯合國大會通過這項建議,制定每年的六月五日為「世界環境日」,提醒我們注意全球環境狀況,正視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危害,並強調保護和改善人類環境的重要性。

 

人與環境的關係

 


一九四九年,「生態保育之父」李奧帕德提出「土地倫理」(Land Ethics)的概念:「『土地』不是只有供人使用,也不是地理上的單位面積,而是生命群落共有的分享區,是水、土、空氣、動植物與人,組成複雜的關係網。保護這關係網是人應盡的責任。」所以「土地」不僅是土壤,而是囊括土壤、水、植物、動物等所有生物與非生物,而「土地倫理」討論的是「人與土地之間的關係」。

 

 

李奧帕德生於美國愛荷華州,兒時父親常帶他到森林散步,認識野生動、植物,因此埋下了他親近土地的種子。大學畢業後,李奧帕德任職林務官,參與森林管理與保護水資源,他發現人類活動已經影響到動物的棲息地,於是不斷為森林裡的動物發聲;一九三三年,他轉職到威斯康辛大學開授「野生動物管理學」,一九三四年,在威斯康辛的沙郡買下一座廢棄農莊,在此整理、種植花木,也在過程中領會了土地倫理的內涵。

 

他主張,人類對於親族同胞都有不忍之心,應以此倫理觀念與同理心延伸到土地上,保持生物的多樣性與本土性,並對大自然保持謙卑的態度。

 

 

【土地倫理的五個核心】
 

李奧帕德提出:

  • 土地的使用要兼顧保育、自然景觀與地景的完整性。
  • 重視人與土地的關係,不能等到土地受傷,才想辦法改善。
  • 人並非擁有土地,我們只是與其他生物共享。
  • 人要認識土地,才能喚醒內心的生態良知。
  • 人要認識土地的「內在價值」,自然萬物有其固有的存在意義,不能以是否對人類有價值予以衡量。

 


小小改變 大大貢獻


我們的生命與大地相連,也在同一個生態系統裡生活,所以,環保不只是善待地球,更是愛自己、愛身邊所有的人;只要在生活裡做一點小小的改變,就能讓愛不停流動,讓世界大大不同。
 

 食  


可以多注意產地和食物履歷,選擇在地且當季生產的食物,除了新鮮之外,也代表較短的運輸食物里程,產生較少的汙染;並透過食物履歷搜尋到農家,以及農藥、施肥資訊,選擇友善環境的作物,支持農民永續土地的用心,讓這樣的農產生產模式能更加健全,並形成一個良善的循環,恢復土地健康,我們吃得更安心。 若必須外食,請自備容器,如食物袋、水壺、杯子與便當盒,盡量減少使用一次性食器、餐巾紙或吸管;出外採買前,應先清點冰箱裡還有哪些菜,列出未來幾天所需的量,然後攜帶能重複使用的購物袋上市場;儲存乾貨則可運用玻璃罐,除了可以一眼看清楚有哪些食材,也能防止害蟲成群出沒;多吃食物的原形,餐餐吃「真食物」(未經加工、非基因改造),力求少鹽、少油、少糖烹調,環保又健康。

 衣  


原有的衣服也可「舊衣新穿」,呈現完全不同的感覺,買衣服則依照家中的容量、洗衣次數、生活方式、經濟狀況來調整買衣頻率,重質不重量,避免隨興、無意識的購買行為;在衣料的選擇上,我們可以購買未經染色的有機棉、絲、亞麻、羊毛等天然纖維,也可以購買新開發出來的環保衣料,包括竹纖維、大豆纖維、天絲棉等。
 

 住  


我們通常會把窗簾裝在屋裡,但若家裡有陽臺,可以在窗外加裝遮陽簾,阻擋炙熱的陽光,或是在窗戶上貼隔熱紙,同樣能阻隔熱氣。如果住在頂樓,想降低室內溫度,不妨在屋頂上加塗一層白色的隔熱漆,就可以直接反射掉陽光。夏天時,請盡量將空調溫度調至二十八度就好,因為每調低一度,對電量就是很大的負擔;想要節能,還可以購買能調節電源開關的插座,這能讓我們方便又快速地切換電源,為地球盡一點心力。
 

 行  


每星期至少排定一、兩天不開車,改採走路、騎自行車,或改搭公車、捷運等大眾運輸工具,既有益健康,又不會製造汙染。就算必須開車,也可以考慮購買較環保、不耗能的車款,平時好好保養車輛與胎壓,並且避免急踩剎車,又馬上加速踩油門的方式,就可以提升汽車燃油效率。住大樓者,若不趕時間,不妨捨電梯、改走樓梯,既能節省能源,又可強身健體。

 

親子一起愛地球


孩子是未來的主人翁,我們應陪伴他們、教育他們,使其成為環保的善種子。我們可以帶孩子親近自然,讓他透過視覺、聽覺、觸覺、嗅覺,感受風、陽光、味道和溫度,建立與大自然之間的情感,培養孩子愛護動、植物的思維;告訴他大樹不但會製造氧氣,還是許多動植物的家,孩子慢慢地就懂得尊重自然,愛護環境。

 

愛地球,其實只要從生活中的一些小動作做起,就能對環境造成很大的影響。試著對孩子說明關燈、資源回收等小動作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家長要以身作則,全家大小一起努力,共同讓地球恢復健康,重新擁有生命力。

 

與大自然和諧共處


中華文明強調天人合一、尊重自然,強調「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荀子.天論篇》),我們應尊重天時,愛護大地,致力與自然和諧共處;在日常中盡自己的一分心力,「取物限量、取物限時,取之有時、用之有節」,珍愛環境與資源,涵養生態,讓人類文明與萬物永遠共存、共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