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4期

【坐看雲起】

折向離亭畔 春光滿手生

垂柳(學名:Salix babylonica),常見於北半球的溫帶。柳枝細長、柔軟而下垂,喜溼地,高度可達二十至三十公尺,生長迅速;樹皮組織厚,有縱裂溝紋,葉互生,呈線狀披針形,長七到十五公分,兩端尖削,邊緣有小鋸齒狀,葉面濃綠色,背面為綠灰白色,兩面平滑無毛,具托葉。春天開黃綠色花,種子上有白色毛狀物,成熟後隨風飛散。

很高興認識你 柳樹


柳屬種類繁多,臺灣常見的品種有白柳、垂柳、水柳等。水柳為臺灣原生種,三、四十年前隨處可見,但現已不多見。我們言談間所指的柳多為「垂柳」,而柳樹也常被稱為「楊柳」、「垂楊」,楊和柳有什麼淵源呢?在明朝馮夢龍《醒世恆言》裡記載了一則傳說:隋煬帝楊廣開鑿運河,並親自在通濟渠兩岸廣種柳樹,栽種完畢後,見渠道風光宜人而大喜,故御賜柳樹姓「楊」,相當榮寵,但柳樹始終垂著頭,彷彿像是在幾千年的時光裡沉思著。
 

折柳相送
 

每當看見柳條泛綠,帶來絲絲春意,便覺世間充滿生機。清朝詞人納蘭性德寫下〈卜算子˙新柳〉:「嬌軟不勝垂,瘦怯那禁舞。多事年年二月風,翦出鵝黃縷。」而宋朝僧人志南有「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名句,一路上紅杏鬧春,嫩柳拂面,確實是一幅美好的春景圖。

 

也因柳條柔軟親人,在文人墨客的想像裡,便多了幾分挽留之意。李白〈勞勞亭〉一詩便寫:「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古人折柳送別,表達依依難捨、「柳」戀之意,但李白與朋友離別時,發現柳條未青、無枝可折,便發奇想,是春風理解分別的憂傷,所以不忍心催喚柳樹青青,可說是別出心裁,另闢蹊徑。清明節亦稱「柳節」,清明時,古人習慣把柳條插在先人墳前,以示懷想,或在身上「戴柳」,祈願永保青春,也寄寓前程似錦的想望。

 

無心插柳柳成蔭

 

柳樹具有無與倫比的適應力,隨意扦插就能活;關漢卿〈包待制智斬魯齋郎〉第二折中經典名句:「著意栽花花不發,等閒插柳柳成蔭。」後人轉化為常見俗語:「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無心,並非是毫無作為,而是不執著、不計較,凡事隨緣自在。

 

行天宮寶經《呂帝心經》曰:「以自然心,治勉強心。」人生在世,總有「想得到」與「得不到」,若能破除「患得患失」的執念,心懷知足與感恩,內心自然能歡喜滿足,如春風拂過,綠柳成蔭。

是楊?是柳?還是楊柳?
 

楊、柳其實是兩種不同的植物,同科不同屬,只是後人習慣合用一詞。李時珍《本草綱目》:「楊枝硬而揚,故謂之楊;柳枝弱而垂流,故謂之柳。」但此說也有爭議,比如水柳與貓柳的枝條並沒有下垂;另說因楊樹易於繁殖,而楊字中有「易」,故而得名。

 

清朝康熙皇帝曾撰〈楊柳〉一文,分辨楊、柳:「楊之葉厚而闊,色深而光,其枝粗硬而白,枝頭結蕊累累如懸鈴,春盡時則四拆中落,白花如氈。柳之葉狹而長,色淺而黯,其枝柔細,而綠葉間著花如葚,花後則成絮而飛,二木之不同如此。」倒也分明,下次與楊、柳相遇,不妨開心指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