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志業∣行天宮五大志業網

294期

【字裡行間】

雪泥鴻爪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宋‧蘇軾
〈和子由澠池懷舊〉(節錄)


這是蘇軾廿四歲時,在趕赴鳳翔(在今陝西)任官的途中,收到蘇轍寄來的詩,不免懷想起從前兄弟倆隨同父親進京趕考的往事,於是以同韻相和,回覆弟弟。蘇軾藉由「飛鴻」穿梭於往昔與今日之間,創造出文學上的優雅意象,也讓後人永遠記得雪中鴻鳥的美麗倩影,而「雪泥鴻爪」遂成為「過往事蹟」的代稱。

 

從文字來看,「飛」是指事字,《說文解字》稱「鳥翥也」,「翥」音ㄓㄨ,指鳥類騰行於空中。從原始字形中可見,上方為鳥頭,自頭部向右下延伸的筆畫代表冠羽;中間一直筆是鳥身,下方左右兩側分歧的筆畫則象徵張開的雙翅。這是從背面描摹鳥類奮力振翅、衝向天空的模樣,雖然簡約,但活靈活現。

 

接著看「鴻」的字形演變,在甲骨文中已有此形聲字,但構成部件不同:左邊的「工」是聲符,右邊的「隹」是形符。大約到了春秋戰國,這個字出現了另一種寫法,以「江」作為左邊的聲符,而用「鳥」當成右邊的形符,即今日的鴻。

 

若細究緣由,兩字仍是一脈相承。以形符來說,原本「隹」指短尾禽、「鳥」指長尾禽,不過長尾或短尾是相互比較的結果,並不是絕對的,所以古人在指稱各種鳥類時,經常「隹」、「鳥」混用,例如:「雞」可寫成「鷄」、「雕」可寫成「鵰」。以聲符來說,「江」本身也是形聲字,「工」就是「江」的聲符,因此用「工」還是「江」當聲符,基本上都是一音之轉,沒有太大的區別;尤其「鴻」是水鳥,用「江」當聲符,或許還帶有會意的作用。

 

那麼「鴻」是哪種鳥呢?《說文解字》云:「鵠也。」「鵠」音ㄏㄨ,即今日俗稱之天鵝,難道「鴻」就是天鵝?非也!古人在描述某生物時,常假借其他相似物種來解釋,但並不代表兩者就是同種生物。以今日生物學來分析,「鴻」是雁形目的一種鳥,學名為Anser cygnoides,東亞家禽中的鵝,即是由「鴻」馴化而來的;至於「鵠」,在歐亞大陸常見的有三種,同樣歸類於雁形目。牠們雖是同一個家族的候鳥,但並不相同,若有機會親眼見到,不妨留心觀察這些鳥兒「飛」舞的姿態,或許也能像大文豪一樣,領略出情意深長的人生況味,創造出優雅動人的美麗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