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4期

【專題企畫】

文化的太陽

太陽是生命之源,它的光和熱滋養了萬物,讓地球生生不息,

因此在許多古文明中,太陽都有著至高無上的神聖地位,

從東方的中國、印度,到西方的埃及、希臘、羅馬……

都流傳許多與太陽有關的神話,

那永恆的萬丈光芒照耀著世世代代的子民,

為其歌詠出無數不朽的篇章。


神話是遠古先民對自然現象和社會生活的詮釋,因為受限於當時的知識程度和理解能力,所以在口耳相傳的過程中賦予了各種美好想像,使得這些傳說往往具有奇幻和神祕的色彩。

 

隨著文化的演進與科學的昌盛,人類逐步揭開遠古時代各種事物的面紗,而神話似乎也只是一種幻想。但不可否認的是,神話乃為人類認知周遭環境的開始,象徵著文明的發軔,從每一支民族的神話中,我們可以瞭解先民是如何看待宇宙萬物,而這樣的觀點其實仍持續影響後代子孫,形成各民族特有的風俗及傳統。

 

因此,我們試著來看看各個古文明的「太陽」傳說,藉此穿越時空,回到遠古先民的綺麗世界,一窺神話的殿堂。

無所不在的「拉神」

在古埃及的神話中,「拉」(Ra)可說是眾神之主,通常被視為正午的太陽。拉神創造了季節、月分和所有生命,而人類就是來自於祂哭泣時所流下的淚水。

 

白晝時,拉神乘坐一艘名為「曼傑特」(Mandjet)的船巡行天空;夜晚時,祂則乘坐另一艘名為「麥塞克泰特」(Mesektet)的船穿越冥界、回到東方而再次重生。拉神的形象一般被描繪成鷹首人身、頭頂上有一代表太陽的日盤,以及一條蜷曲在日盤上的蛇。此外,祂也常以甲蟲頭人身、公羊頭人身或蒼鷺、牛、貓、獅子等模樣出現於古埃及壁畫上。

 

拉神在古埃及文化裡的影響力無遠弗屆,甚至經常與各地區的神明合而為一,成為橫跨整個埃及的信仰,法老更被稱作「拉神之子」,代表拉神來統治大地。今日象徵古埃及文明的金字塔、方尖碑,其建造原因蘊含了一個重要目的,便是法老要向拉神致上最高敬意!

 

因此,其實古埃及人就是一支崇拜太陽的民族。對他們來說,太陽代表的意義不只是滋養萬物,同時透過周而復始地運行、日復一日地出現,象徵著生命的循環。所以古埃及人藉由製作木乃伊,期待達成重生的願望,這是其文化中非常特殊之處,令無數世人探索箇中奧祕。

 

金光閃耀的蘇利耶

古印度的歷史起源甚早,原住民族大約於四千六百年前在印度河流域(今巴基斯坦境內)建立文明。到了約三千八百年前,來自西方的雅利安人入侵北印度,帶來自己的信仰和傳說,再歷經長期與原住民族交融的過程,形成今日複雜而絢麗的印度神話體系。

 

其中,蘇利耶(Surya)是古印度神話中主要的太陽神,擁有金色的毛髮和手臂,全身周圍閃耀著光芒;祂坐在七匹駿馬拉動的戰車上,馬車由馭手駕駛,每天巡視天空一次。天亮時,黎明女神烏莎斯(Ushas)迎接蘇利耶到來;傍晚,黑夜女神拿德利(Ratri)則為祂送行。

 

蘇利耶依照固定的規律運行,束縛住天與地,使其能永久穩固,同時還將火種賜予人類,激發凡人的理解力,因此而創造出文明。不過祂的神格地位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古印度的各宗教流派有所差別。在原先婆羅門教中,蘇利耶是擁有高超神力的主要神明之一,而烏莎斯是祂的妻子;在佛教密宗的信仰中,蘇利耶成為十二天(即十二方位)之一的「日天」;在印度教中,蘇利耶則是次要神明,其神力也減弱不少。

 

從蘇利耶神格的變化,可以窺見古印度文化的多元性與豐富性,就像浩瀚無垠的星空,讓人目眩神迷。

從赫利俄斯到阿波羅

 

古希臘文明是現代歐美文化的源流,因此希臘神話中有許多神祇也普為今人所知,阿波羅(Apollo)即是其中佼佼者之一。

 

阿波羅是天神宙斯(Zeus)與哺育女神勒托(Leto)之子、月亮及狩獵女神阿提米絲(Artemis;羅馬人稱作「黛安娜」)的孿生弟弟。祂多才多藝,主掌著光明、預言、文藝、音樂、醫藥,同時護佑著人類航行往來的安全,為凡人消災解厄。在古希臘的雕像或畫作中,阿波羅經常是右手持里拉琴、左手拿象徵太陽的金球,一付俊美樣貌。

 

現在一般人都將阿波羅視為太陽神,但在古老的希臘文獻中,如荷馬(Homer)的《奧德賽》(Odyssey)卻提到另一位叫作「赫利俄斯」(Helios)的神祇,其實祂才是古希臘原本的太陽神。根據傳說,每日當黎明女神厄俄斯(Eos)用玫瑰色般的手指打開天門,她的弟弟赫利俄斯便身披紫袍、戴上散發光芒的金冠、駕著四匹火馬所拉的車,由東方的天空向西方奔馳,一直到黑夜降臨。

 

或許是因為阿波羅同樣主掌著光明,並且無所不能,受到許多人的崇拜,大約從西元前五世紀開始,一般民眾已常將赫利俄斯與阿波羅混為一談。到了西元前一四六年,羅馬完全征服希臘,羅馬人除了更改幾位神祇的名字,幾乎將整個希臘神話援用為自己的神話,此後阿波羅也似乎堂而皇之坐穩了太陽神的寶座,直到今日。

 

至於希臘神話與印度神話都有相類似的太陽神金馬車傳說,或許與他們共通的民族起源有關。因為古印度的雅利安人與古希臘人皆來自於史前的印歐民族,所以他們的語言同屬印歐語系,而神話有其相似處,自然也不足為奇了。

 

逐日與射日

相較於其他古老文明,在淵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中,有關太陽的崇拜與傳說也不絕如縷。尤其上古時期,四方部族經由遷徙、貿易、戰爭等原因而相互交融,彼此的太陽傳說亦匯合如汪洋大海,形成各式各樣的面貌。

 

先秦的神話古籍《山海經》就記載了兩則有關太陽的故事,其一為「夸父逐日」:夸父是一個爭強好勝的巨人,想與太陽追趕競走,可是總追不上,一路上焦渴難耐,於是喝光了黃河、渭河的水,仍嫌不夠,便再往北邊尋找大澤之水,卻在途中乾渴而亡。後來,他棄置的手杖就長成了一片桃林。這則傳說已成耳熟能詳的成語,比喻一個人不自量力,或有雄心壯志但最終未能成就大事。

 

其二為「大羿射日」:唐堯時,天上出現了十個太陽,莊稼、草木皆被烤焦,百姓因此沒有糧食可吃,而且還出現了各種怪獸危害人命,於是唐堯便派大羿為民除害。大羿先一一消滅怪獸,又射下九個太陽,大地才回復生生不息的樣貌。在西漢的《淮南子》中還記載了一則衍生的「姮娥奔月」故事,也就是大羿之妻姮娥偷吃了丈夫求來的靈藥,結果輕飄飄地飛向了月宮。此處的「大羿」或作「后羿」,但與日後夏朝的有窮氏領袖「后羿」並非同一人;「姮娥」因避漢文帝(劉恆)名諱,後世改稱「嫦娥」。

無獨有偶,臺灣原住民布農族的神話中,也有類似勇士射日的傳說:天上原有兩個太陽,因為輪流照耀,造成日日白晝而無黑夜,大家又熱又累,無法休息,於是族人商議之後,決定派出勇士去射殺其中一個太陽。當勇士射中了一個太陽,它應聲墜地後想要逃跑,卻被勇士一把抓住。受傷的太陽苦苦哀求,勇士於心不忍,便撕下身上一片麻布為它擦拭傷口。此後,受傷的太陽成了月亮,麻布則成為月亮上的陰影。

 

「大羿射日」與「布農族勇士射日」有相當程度的相似性,可能上古時的華夏民族與臺灣原住民曾經交流過?也可能上古時的東亞出現了大規模的嚴重乾旱?如今都難以確知,唯有待進一步的相關研究,或許能稍稍揭開這兩則傳說的神祕面紗。

 

傳承.傳誦

臺灣族群多元,有關太陽的神話也同樣兼容並陳。以原住民來說,除了布農族的射日傳說,還另有排灣族的「太陽卵生」神話,大意是在遠古以前,太陽神降臨大地,生下兩枚蛋,蛋孵化出一男一女,兩人結婚後生下一子,成為族中頭目的祖先;經過數年,太陽神又降臨大地,生下一枚青色蛋,生出一男兒,成為一般平民的祖先。雖然排灣族各部落所傳說的情節不盡一致,但其實大同小異,意味著人類為太陽之子,而與遙遠的古埃及神話有異曲同工之妙。

 

從明清時期相繼遷徙來臺的漢人,其神話及信仰則大多承襲自中國傳統文化。以太陽神為例,一般人尊崇道教所敬奉的「日宮太陽帝君」。在北宋道書《洞淵集‧卷七》中記載:日宮太陽帝君名「鬱儀」,管理二十八宿星君、天曹注祿壽之司,同時還檢校世人罪福之細目,進呈玉皇上帝。可知其神格地位非常崇高。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至今臺南地區每年都會在農曆三月十九日的「日宮太陽帝君聖誕」當天舉行盛大祭典,據傳是因臺南原為明鄭的府城,清朝統治臺灣後,為了避開滿清耳目,便藉祭拜日宮太陽帝君之名,偷偷紀念明思宗自縊殉國之日(崇禎十七年農曆三月十九日)。

 

由此可知,任何一則神話,都是以先民對世界的認知為起點,歷經世代子孫的生命經驗而逐漸豐厚其內涵,開展出璀璨繽紛的面貌。因此,神話不只是古人的綺麗幻想,更是文化積累出來的精髓,值得我們永遠傳誦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