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4期

【德行如風】

好讀書的理學大師-邵雍

月到天心處,風來水面時; 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 -宋‧邵雍〈清夜吟〉

 

這首清新典雅的古詩出自於北宋著名理學家邵雍之手,從簡明淺白的字句間,卻流瀉出體悟世事的睿智,如此澄淨的心靈境界,實在是他擁有豐厚的學識、涵養,而又能通達人生哲理的寫照。

從萬卷書到萬里路

邵雍,字堯夫,出身於北宋中期的一個讀書人家。當時政治安定、經濟富庶、儒學復興,邵雍成長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中,從小就非常好學,所閱讀的書籍遍及諸子百家,經常一讀書就廢寢忘食,甚至天寒時也不生爐火、酷暑時也不搧扇子,完全到了忘我的境界。

 

如此苦讀多年,有一天,邵雍心有所感,覺得自己雖然看了許多書,卻仍只是個「宅」在家裡的「兩腳書櫥」,而從前的士人學習古代經典,是透過文字和古人交流,並且追隨其腳步,遊覽各地,才可心領神會。

 

因此,他認為單憑讀書是不夠的,還應該要廣泛遊歷古人足跡所及之處。於是年少的邵雍暫時放下書本,決定親自尋訪四方名勝,一路考察了華北、華中各地的西周封國遺址,花了很長一段時間來增廣見聞,同時印證書上所記載的故事,大大擴展了本身的學識。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歷練,造就了邵雍廣博的才能,從儒家、道家等哲學思想,到詩詞歌賦等文學藝術,他無不涉獵,且皆有所成。甚至邵雍還運用了類似科學研究的方法,系統化地分析各類事物,可說是走在時代尖端的先行者。

 

例如:邵雍在其著作《皇極經世書》中,透過《易經》六十四卦的演繹,觀察天地自然之消長,進而推究宇宙萬物之原理,深研人事之變化,以及立身處世之道。此書內容包羅萬象,涉及了哲學思想、自然演化、人類歷史、語文聲韻等領域,《四庫全書》稱譽為「辭約而義廣,天下之能事畢矣」;而其中所蘊涵的科學論證精神,直可與現代英國物理學家史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的《時間簡史》(A Brief History of Time)相媲美。

一簞食一瓢飲的人生

邵雍的博學多聞來自於勤讀不倦與行遍四方,但更難能可貴的是他不慕榮利、謙沖為懷的個性。 宋仁宗皇祐元年(西元一○四九年),三十七歲的邵雍定居洛陽,開啟了他後半生讀書、教書、著書的自娛歲月。由於邵雍的名聲不脛而走,許多當時的知名人士,如富弼、司馬光、呂公著等都非常敬重他,經常來拜訪,而司馬光更以兄長之禮相待。

 

雖然如此,邵雍卻從不恃才傲物,連居家生活都樸實無華,房屋以蓬草做門,自己打柴,升火煮飯,日子看似清貧,卻能怡然自得。多年下來,交往頻繁的司馬光實在是倍感疼惜,於是邀集王拱辰、富弼等人出資本,購置了一處小農舍給邵雍居住。此後邵雍便過著耕讀、教書的自給自足生活,還將小農舍起名叫「安樂窩」,自號為「安樂先生」。

 

這位安樂先生與世無爭,但朝廷卻求才若渴。宋仁宗、宋神宗曾先後徵召邵雍入朝為官,但他均稱病未赴任。因為邵雍覺得在民間作育英才,為社會培育後進,實比一己的顯達更有意義,所以終其一生,邵雍都沒有擔任過官職。然而,當朝許多達官顯要卻視邵雍為老師,除了司馬光以外,張載、沈括、程顥、程頤等後學之士也都經常向他請益。邵雍以才德感召他人,正說明了真正幸福自在的人生,並不是身分地位的崇高,而是在於心靈的圓滿與富足。

【見賢思齊】
 

「書」是伴隨我們一生的好朋友。在校園中,我們讀書的主要目的在於增進知識與技能,從識字開始,逐步研習各種學問,並以此作為基礎,傳承前人所留下的豐厚資產,同時尋找出本身的興趣與志向,為未來的發展開啟無限可能。等到我們走出學校,邁入職場工作,乃至於成為社會中堅分子,到經營晚年生活,我們讀書的用意,不僅是專業知識與能力的再造,更重要的是心靈層次的向上提升。

 

因此,藉由讀書所達成之幽靜清明的心靈境界,可說是 關聖帝君傳世明訓中「讀好書」的積極實現,而「讀好書」就是開啟靈性思惟的起點,如果我們能常讀好書,拓展寬廣的視野,那麼自然就可以為心田注滿智慧的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