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3期

【親親寶貝】

傾聽心中的冰山
 

要瞭解孩子,不能只聽孩子說了什麼, 更要穿越話語的迷霧,深入孩子的內心, 從水平面底下的「冰山」,探索孩子最深層的渴求。


溝通的四種類型

如何跟孩子好好溝通,向來是為人父母者最頭痛的問題。孩子總是玩手機、玩電腦遊戲;功課老是寫不完;兄弟姊妹見面總是吵吵鬧鬧;對長輩說話沒大沒小;前兩天念了兩句,孩子到現在還在生悶氣……說得太重,怕孩子從此疏遠;說得太輕,又怕孩子不當一回事;有些孩子說話不著邊際,有些孩子又沉默寡言,如何才能真正瞭解孩子?好好跟孩子說話?


 

探索心中的冰山
 

心理學家維吉尼亞‧薩提爾認為,每一個人都像是一座「冰山」,我們外在表現的,都只是冰山的一小角,而藏在水平面以下看不見的部分,才是真正內在的想法。成人如此,孩子自然也是如此。因此,要如何透過溝通對話,探索水平面以下的冰山,讀懂孩子的心靈呢?首先,必須知道冰山裡有些什麼。

一、水面上的冰山:

 

外在行為 在溝通的過程中,只要仔細觀察,無論是家長或孩子,通常都會出現以下五種應對的溝通類型:指責型、討好型、打岔型、超理智型、一致型。這五種類型,不僅會顯現在語言訊息中,也會顯現在非語言訊息當中:肢體語言、語調、表情等。 薩提爾認為,前四種溝通類型,容易產生誤解或無效的溝通。如何有效溝通呢?唯有對自己內心誠實,瞭解自己當下的感受,並如實地表達出來。身心一致、心口如一,才是促進有效溝通的第一步。

 

二、水面下的冰山:心靈內在

一個人面對事情所展現的外在行為,通常源於他的內心感受,可以分為六個層次,就如同左圖所示。在對話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從中推敲,孩子真正的感受是什麼?對事情的觀點角度?對自我的期待?對外界的渴望?最終,當然就是看待自我生命的價值觀。當然,要真正理解冰山以下的世界,絕非一件容易的事,也不是短短三言兩語就能達成,但只要我們願意去嘗試,打開覺知去感受,都會是理解孩子的開端。
 

 剖析冰山案例 
棒球隊長的冰山


案例:承源擔任了棒球隊隊長後,好像變了一個人,嚴以律己固然是好事,但他對隊員也十分嚴格,任何事情都一板一眼,近乎「斯巴達」式的管理方式,往往令人吃不消,只要有人敢質疑他的命令,他就會勃然大怒,甚至揚言把對方趕出校隊。指導老師說不動,只好請父親幫忙溝通……
 

事  件 被質疑就勃然大怒。
溝通類型    指責型。
感  受    怕別人看扁、看不起。
觀  點    不能示弱,有權威。
期  待    自己是一個強大的男子漢。
渴  望    渴望被認可、被接納。
自  我    我是一個「有能力」的人。

深度對話的方式

傾聽溝通時,身為家長的我們,總習慣用一種「過來人」的高姿態,希望給對方答案,希望替對方解決問題。但事實上,每個人的生命經驗都是獨特的,因此這樣溝通方式效果極其有限。所有人在事件或情緒的當下,需要的其實是「被理解」和「被接納」。

 

溝通的目的,是透過深度對話,說出彼此心內話,搭起親子和諧的橋梁,而非用道理去說服對方、下指導棋。理解「冰山模式」後,就能從孩子的外在行為,一層一層向下深度探索,理解孩子真正的想法。不但看見孩子的冰山,也是協助孩子看見自己的冰山,發現自己真正的感受;接納它,更真誠地面對自己,進而思考屬於自己的人生解答。在這樣的過程中,孩子也能感受到家人的溫暖與關懷,彼此都能從中獲得正面的能量,讓親子關係更加緊密。然而,如何才能進入深度對話呢?

 

首先,我們必須嘗試用孩子的視野去看事情。有句俗話說:「唯有蹲下來,才能看見孩子眼中的世界。」接著,就是保有一顆好奇心:好奇他的想法、好奇他的感覺、好奇他的體驗。用一種不帶批判的關心,取代權威式的說教。在這兩個前提下,就能嘗試以下的步驟,一層一層深入孩子水面下的冰山。
 

一、探索:
用沉穩而溫暖的語調,關心孩子的問題。談話時,必須專注於事件對孩子的感受和影響,而非當下解決問題、給予答案。避免質問「為什麼?」可以用「發生了什麼事?」「怎麼了?」「還好嗎?」「很好奇你的想法?」等較為中性的語句提問,讓孩子試著說出自己真正的心聲 。

二、表達:
成長階段的孩子,語言能力有限,有時候無法清楚具體說出自己的所見所聞,以及自己的感覺。這時家長可從旁輔導,詢問事件中的各種細節,切記盡量以具體事件為主。並嘗試回溯時間,探討問題的成因。

三、核對:
從對話當中,可以大致理解孩子的溝通類型,還有當下的感受、觀點,甚至內在的渴望。此時,身為父母的我們,可以把談話內容稍作爬梳,整理出一個梗概,並且跟孩子詢問確認。「當時,你是這樣想的,也覺得很難過,對嗎?」

四、轉化:
聽完孩子的敘述之後,父母該如何反饋?先別急著給孩子答案。可以試著從自己的角度,敘述自己對事情的感受、對孩子的感受,以及現在的心情。用這樣的方式,來轉化孩子心中的不滿,帶領孩子找到情緒的出口。「如果是我,應該也會覺得很難過。」必須記住的是,最重要的不是當下解決問題,而是讓孩子明白,你是站在他這邊的,你永遠與他同在。

五、落實:
回到事情本身,此時仍別急著下指導棋。先聽聽孩子怎麼說,「你覺得應該怎麼辦呢?」讓孩子思考屬於自己的答案,解決的方式。身為父母的我們,則從旁給予正面支持。如果孩子不知該怎麼辦,父母可以從自己的經驗提供方向,引導孩子獨立思考,為自己做決定,也為自己負責。

當然,這樣的溝通方式,一開始或許會有些不習慣,但慢慢的你會發現,孩子不再只能靜靜地「聽話」,而能真誠與父母展開「對話」。打破彼此的冰山,讓距離更靠近,親子關係也將因此變得更加緊密。

 深度對話的練習 

案例:詠涵最近經常熬夜,已經好幾天上學遲到了,導師也反映她學習狀況不佳。
 

探索    詠涵,最近妳似乎都很晚睡,怎麼了嗎?(關心取代質問,具體事件)
表達    最近指考快要到了,所以希望多準備。(具體事件)
核對    這是很重要的考試,所以妳覺得很緊張、很擔心,對嗎?(核對感受)
轉化    如果是媽媽,遇到這麼重要的事情,一定也會很緊張。(同理)
落實    讀書跟睡眠同等重要,妳覺得應該如何兼顧呢?(引導孩子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