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3期

【小物大器】

傘 一日中荷葉影亭亭

傘是誰發明的?古埃及壁畫中侍者為主人遮光的器具,可說是傘的雛型;中國則相傳名匠魯班造傘(也有一說是其妻發明),實無可考。《說文解字》中的「簦」(音ㄉㄥ)為有竹柄之笠,形體如傘,所以,傘至少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

 

雨中 打開一段歷史
 

早期民間主要靠斗笠遮陽擋雨,遇到大雨便穿上蓑衣,唐宋後才普遍用傘。傘在古代稱「蓋」,直到唐朝才定名為「傘」。古代傘字與「繖」相通,因當時的傘面為絲綢,然價格昂貴,平民不易擁有,在紙張發明後便被取代,後來出現了不透水的油紙;油紙傘在明朝逐漸普及,其基本架構沿用至今,今美濃油紙傘,一說是日治時代引入,一說是廣東製傘師父渡海來臺,這項美麗的技藝便在此生根,開滿繽紛的傘花。

唐朝,紙傘傳入當時全面「唐化」的日本,十六世紀時則傳入義大利,並加以改良。不過當時歐洲的傘既巨大又無法收起來(有的達八公斤),直到十八世紀,法國的尚.馬里歐斯發明了優雅小巧的折疊傘,讓人們的生活更加自由,不受天候影響,想走就走。

 

有趣的雨傘文化
 

「傘」字中有五個「人」,象徵人丁興旺,而其簡寫「仐」又可以拆為「八」、「十」,所以八十歲稱「傘壽」,都是吉祥的好兆頭。中式的迎娶儀式上,新娘出門時會用米篩或黑傘遮在頭頂,而廣東地區慣用紅傘,另外,新居落成時,放一把紅色的桐油傘在屋裡,據說可趨吉避凶;而古代書生進京趕考,也總會背一把傘,預示金榜題名、一帆風順,在掉傘、借傘之間,衍生出許多美麗的故事。

《魯賓遜漂流記》中,主角在荒島上打造了一把傘,作者丹尼爾.狄福指出此舉是他在「在逆境中仍想展現文明之心」,小說流行期間,大家甚至以「魯賓遜」指稱傘。還有,收摺疊傘時,您會細心摺好,還是隨便一捆呢?有人認為,將傘收得整齊美觀是種優雅的人格特質,所以二十世紀初,還出現了一本《貴族收傘法說明手冊》呢!

 

為人撐起一把傘
 

行天宮平安心語:「先為別人撐傘,別人也會樂於為我們撐傘。」當別人正在經歷生命中的風雨時,我們雖然不見得能幫上忙,但總能好好相伴;為對方撐起一把溫暖的傘吧!耐心傾聽,貼心問候,陪他靜待雨停。

 

魯班師娘造傘
       

傳說戰國時期有位木匠魯班,手藝精巧絕倫。在一個炙熱的午後,魯班的妻子雲氏見行人痛苦趕路,心生不忍,說:「難道不能避免日晒雨淋之苦嗎?」

魯班一聽,決定在路上每隔十里就造一座亭子,供人歇腳。竣工後,他自豪地說:「十里一個亭,既可遮陽,又能擋雨!」然而,雲氏還是覺得不便,魯班無可奈何地說:「難不成要一步一個亭啊?」

「好主意!」雲氏興致勃勃地說。

雲氏也有好手藝,她用竹子編紮成小亭子模樣的骨架,並在骨幹上做機關,讓它收張自如,最後再貼上防水的油紙,一把傘就完成了。雲氏將成品展現在魯班的面前,得意地說:「你瞧!這不就是一步一個亭嗎?」魯班大師一看,自嘆不如。

此後,即使我們身在大雨驕陽下,有一傘在手,也能自在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