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3期

【專題企畫】

下半場-重新定義

放下過去,掌握今天,創造未來。
    -行天宮平安心語


每個人從呱呱墜地開始,便展開猶如四季更迭的生命歷程。在經過如夏日般年少的精力充沛、血氣方剛,青壯年的兢兢業業、奮發向上,到了中老年,正如收成的秋天,開始展現不一樣的人生風景。

這時候,許多人已經成為職場裡的「前輩」,逐步為退休生活做安排;而在家庭中,隨著孩子成長、自主,身為父母,也開始面臨空巢期的到來。當我們從群體抽身,或許頓失重心;在恪盡養兒育女的責任與義務,不再操勞、牽絆,或許更可以享受個人的精彩。人生的每個階段都各有樂趣,同時各有課題,且試著將心態歸零,重整生活,勇敢揮別過往、重新規劃藍圖,讓自己做主,給未來「新」的定義。

放下過去

在所有人際網絡之中,家庭關係尤其重要,所以父母與子女間的互動狀況往往會影響中老年人的生活品質。雖然孩子在成年以前,需要父母的撫養、照顧和指導,但隨著歲月的流轉,兒女逐漸長大、成熟,不再依賴父母的扶持,兩代之間的生活重心與互動關係便會不停地轉換。

另一方面,邁入中老年之後,許多人的體能和精力往往不如年輕時活躍,而在職場上也可能從中堅分子轉換為顧問或指導性的角色,在工作上引領後輩,並進一步安排退休的生活。

於是,隨著家庭、工作等層面逐漸產生變化,這樣的衝擊常會讓人不知所措。其實變老是自然的現象,無論我們現在正處於何種年齡階層,相信這是每個人都無法迴避的生命功課。在人生的上半場,我們經常想要獲得某些事物,像小時候心愛的玩具、年少時心儀對象的青睞、成年後中意的工作……然而「獲得」未必就是「擁有」,「擁有」也並非意味著最完美的理想狀態。到了人生的下半場,必須明白各種面向都要有所取捨,才能讓生命達成平衡的狀態,譬如:親子與人際關係的經營、工作的成就、身體的健康等,若還是過度汲汲營營於某方面,反而難以圓滿。

這時,或許我們應該理解人生不是全拿或全捨的是非題,必須培養適時「放手」的態度,才能放寬生命的界限,讓生活更輕鬆。 其次,生命本身有其局限性,它無法事事都讓我們滿意,更無法完全依照我們的要求而發展。 例如:孤獨、寂寞、痛苦、失敗,皆是人生無法避免的境遇,它們是真實世界不可缺少的調味品,惟有善待這些情緒,才能夠領略到與親友團聚的歡樂,以及成功所帶來的喜悅。人生雖然無法盡如己意,但就像酸甜苦辣一樣,可以讓人洞察世事,從中體會到真、善、美的可貴。當我們能以坦然的心態面對現實的各種狀況,才可穿越事物的表象,重新獲得生命的意義。

因此,培養「接納」的人生觀,學習接受真實的自我和特質,明白本身能力的有限或平凡。當我們愈能接受自己的不足,愈能對生活中的不完美多一份從容與自在。

掌握今天

人生在世,經常會覺得時間不夠用,尤其當我們成家立業之後,而必須投注大量心力在家庭與工作上,每每忙完了生活的例行事務之後,若想要再從事其他的興趣、運動或志業等,往往囿於體能與精神,很多時候是想得多、做得少,甚至是一直在期待有某個空閒的「明天」,就可以優雅從容地做想做的事、見想見的人……但是您可曾仔細想過,這樣的時機何曾真正出現過?

明朝有位叫作「錢福」的翰林學士,寫過一首〈明日歌〉,提到:「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是的,短短數句,就如醍醐灌頂般警醒許多人:生命中真正能期待的並非那未知的明天,而是可以把握的今天!

尤其是人生到了中年以後,無論剩下的歲月還有多久,隨著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我們所能掌握的絕對只有身處的當下。

因此,若想要有健康的身體,今天就去散一段步、游個泳;若想要從事嚮往已久的興趣或嗜好,就趕快去搜集相關資訊或學習必備的技能;若想去探訪美景或古蹟,安排好行程就出發吧,哪怕是只有自己一個人的旅行;若想與親朋好友保持良好融洽的情誼,請別推遲見面的機會,就算是喝一杯咖啡的時光,日後想起都會是彌足珍貴的回憶……

其實,完美的時間點都是找出來的,並不是等待而來的,別用年齡、體力或時程等藉口來限制住自己的理想與企圖心,因為未來的種種都是無數個今日一點一滴所累積成的,若連當下這一刻都不願把握,那渺茫難測的未來又如何能期待呢?

接下來,我們便透過一位中年大叔投入志業的故事,來看看人生可以如何「掌握今天」,進而「創造未來」!


創造未來

這位「大叔」正是行天宮醫療志業醫療財團法人恩主公醫院中醫部的張晉賢部長,說是「大叔」,或許符合他的年齡,實際上張部長的熱情與活力絕對不輸給任何一個年輕人。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醫師除了工作忙碌、緊湊之外,職業本身就賦予了濟世救人的信念,絕對是專業技能與服務社會的最佳結合。 然而,從醫的路上有太多無奈與無法改變的事實,就像人類的壽命也難以無限制地延長。當張部長的人生走過上半場,他開始思考在醫病之餘,還有什麼方式能醫治「人心」。

「民國一百年,我來恩主公醫院服務時,也正好在讀EMBA(經營管理碩士學程),選修了一門『戲劇管理』的課程。在課程結束之後,我想到:門診中有一些腦性麻痺、學習障礙、自閉症的小朋友,若找些同學一起演兒童劇給他們看,不僅能啟發其心智,還能學以致用呢!」張部長娓娓談起當年這一份將學習、專業、興趣結合成志業的殊勝因緣。

於是,在一群志同道合朋友的協力之下,他們成立了「傻瓜劇團」,從編劇、攝影、道具到演出,大家都是分工合作、親力親為,而且未取分文,甚至有時為了排練或公演,不得不請假,如此熱忱奉獻的目的,只是為了讓更多弱勢的孩童也有欣賞戲劇的機會。

起初,「傻瓜劇團」以特殊教育的兒童為主要觀眾,但為了要讓更多孩子都能透過戲劇學習正向的人生觀,例如:反霸凌、兩性教育等,便進一步以「宅配」的方式直接到偏鄉學校演出。多年來,劇團的足跡遍及臺灣的山區及花東,去年九月底更到馬祖演出,雖然舟車勞頓,但張部長與伙伴相信:「愛的地圖,沒有偏遠的座標!」

除了戲劇的演出,其實張部長還熱愛唱歌,為了實現「以興趣來服務社會」的信念,他又與三五好友成立了「微微風樂團」,用美妙的歌聲、樂聲到各地安養院、老人院、身心障礙團體巡演,希望「用愛灌溉與守護關心這個社會,願像微微風湧起舊夢,讓大家如沐春風、讓愛飛揚!」這就是張部長與團員的共同自我期許。

張部長提到,醫師是助人的職業,而參與這些公益活動,更是濟世的志業,兩者同等重要。張部長覺得能將自己的興趣、專業結合在一起,還可以學習新事物,傳遞溫暖的能量到更多人的心田,這就是他未來人生最大的夢想和希望。


人生可以愈來愈精彩

以生命的整體面向來說,中老年只是其中的一段歷程而已,誠如至聖先師孔夫子所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人生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心路歷程、期許和目標,從知識的累積到生活的體驗,中老年時將其匯聚成靈動的智慧光芒,傳遞給後輩,讓一代又一代的人可以持續推動生命的巨輪,社會的脈動也因此生生不息。

當我們走到人生的下半場,從前曾經擁有的歡樂和悲傷、獲得與失落、安慰及孤寂,終究時過境遷,不再復返。若能放下已往的一切,進而體悟今時今日的可貴,學習以積極的態度經營未來,那麼我們必然能超越自己,創造出無限精彩的生命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