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2期

【專題企畫】

此心安處 精神的依歸

無論有形或無形,家都是獨一無二的內在空間。 -法國編舞家 克里斯汀‧赫佐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藉由空間規畫、居家布置、安排歡聚時光,將家屋打造成最適合自己與家人的幸褔住宅;也可以尋覓一片心靈的原鄉,蘇軾詞云:「此心安處是吾鄉。」精神有了依歸,生命自會圓滿,歡喜回家。
 

家-歸屬感


「家」是什麼?是一幢美麗的小屋?一個使人放鬆的角落?還是……


莎士比亞說:「沒有什麼地方比家裡更好。」有位熱血的候選人說:「家,是有我想付出的人,讓我願意犧牲自己。」還有個年幼的孩子說:「最好的家,就是想起家裡的人,心這邊暖暖的。」名作家余秋雨說:「在一般意義上,家是一種生活,在深刻意義上,家是一種思念。」而美食生活家葉怡蘭則說:「居家是『生活的容器』,家會決定你生活的樣貌、節奏、內容……」

家屋若是個「容器」,那麼,容器內所承裝的情感、記憶與生活方式,便是所謂的「家」吧!幫助我們自我認同,與親友、社會產生連結,同時提供「歸屬感」,讓我們不論飛得再高、再遠,都因為心繫著那條長長的風箏線,而永遠記得那條回家的路。


打造「溫心」宅

既然家是一座心靈的城堡,就更該花心思去打造。《金銀島》的作家史蒂文生說:「美好的家是你送給自己最美的禮物。」我們不妨試著將屋子布置得輕鬆、溫馨,建構出日常的美感;或是增添新的活動與「儀式感」,讓家居生活更有滋有味。

斷捨離 挪出幸福空間

「斷捨離」的重點並非在於整理或收納,而是學習用「減法」過生活,脫離對某事物的執著,與過去鄭重道別,顯露「新」的生命樣貌。試想,假設屋裡堆滿了雜物,一定會造成視覺上的不舒服,同時導致動線凌亂、居住者行動不便甚至發生危險;所以不論是大家庭、核心家庭或者獨居,都應隨時保持清爽開闊的起居空間,讓屋子與心靈一同「深呼吸」。

丟東西的時候,總會產生「再確認一次吧」的心態,但再次留下的東西十之八九還是不會用上,總之,凡是讓我們產生「可是」疑慮的物品(如:衣服很美,「可是」有個小小的破洞),都請直接處理掉。至於沒用完的藥品也應直接回收,因為疾病通常已經痊癒,該治療的反而是「反正還能用嘛」的心態;平日也盡量不要囤積吸管、竹筷、塑膠袋等免費物品,除了可避免囤積小物之外,也是為環保盡一份心力。「解決舊物」不一定是丟棄,回收、轉贈或是改造都是好方法,如此一來可妥善處理舊物,也不會產生心痛難捨之感。

暖色軟調 讓家更溫馨

 

將家裡布置得美觀溫馨,不僅可以提升家居品味,還能令人心情愉悅,凝聚家人的情感;美化環境也不見得要大興土木,有時只要注意配色或擺件,畫龍點睛,就能輕鬆改變「家」的氣氛與樣貌。

如選擇明亮色澤的油漆、壁紙,為牆壁穿上「新衣」,或是選擇原木色、米色、杏黃、奶油黃色系的家具,再搭配局部的暖色光源(立燈、壁燈、桌燈或燈帶),立刻提升視覺溫度,感到舒適而放鬆。另外,可多使用各種質地布藝擺件,柔化屋室線條,也因四季遞嬗與節日的不同,可運用不同質料、風格的桌巾、抱枕、窗簾,以變換出不同的家居風格,每天都有嶄新的感受。

或嘗試以植栽妝點生活空間,小盆栽精緻而美麗,大盆栽可增添家中的層次,還能淨化空氣、消除異味;如黃金葛、白鶴芋、香草植物、虎尾蘭、多肉植物、蘆薈、蕨類……都很適合室內栽種,放在窗邊,就能點綴空間,讓家中綠意盎然、生機蓬勃,真是美化家居環境的好幫手。

專屬的「回家儀式感」

家的外觀形式還在其次,最重要的是經營家人之間的情感,慎重、溫柔地對待彼此,讓家充滿了愛與明朗的氣氛,讓「回家」變成一件美好的事。

《小王子》中的小狐狸說:「儀式,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刻與其他時刻不同。」儀式感並非僵硬的「形式化」,而是創造一些活動,強化家人之間的認同感。比如打開家門時,可以愉快地告知每個家人:「我回來了!」也可以給彼此一個擁抱,或是在睡前分享彼此的見聞與心裡話;在特殊的日子裡,比如生日、結婚紀念日、年節……也應用心祝福,共創獨屬於家人的記憶,甚至「再造」特別的日子,如「搬到新家紀念日」、「第一次家庭旅行紀念日」、「毛孩子生產紀念日」等,只要小小的改變,表現出自己的「用心」,就能給周圍的人感動,打造家的幸福感。

即便「一人成家」,也不要馬虎,網路上有句話說:「屋子是租來的,但生活是自己的。」離家獨居,更要花心思過日子,那麼就不再是漂泊,而是「回自己的家」。法國人下班後,習慣先喝一杯紅酒,因為要把工作跟家常區隔開來,回家時,我們不妨也給自己一個「回家的儀式」,煮一盞茶、泡泡澡、靜坐一下、做一頓簡單卻營養的晚餐……讓生活多點細節,也讓心多了幾分從容。

 

尋找「心」家 朝從紫禁歸,暮出青門去。
勿言城東陌,便是江南路。
揚鞭簇車馬,揮手辭親故。
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
   -唐.白居易〈初出城留別〉


讀萬卷書 行萬里路

除了外在的家以外,心靈也需要依歸,當我們翻閱經典,等於為「心家」開啟了一扇門窗。關聖帝君傳世明訓以「讀好書」為首,便是期盼以經典好書啟迪我們的智慧,使我們能明辨是非,做「對」的事情;更透過好書汲取正知、確立正見,然後將所閱讀到的知識,內蘊為做人處世的底氣,並將所知的準則,一一實踐在生活裡,成為更好的自己。

有時,家是一種想念的感覺,當我們出門在外,感受旅途中的繁華與寂寞,才驚覺自己離家那麼遙遠,而盼望能踏上歸途,那便是「家」的意義。在旅行中,我們磨鍊了看待世事的心智,也思考人生的方向與意義,所有「踏出去」的勇敢,以及對陌生事物的「體驗」,都讓我們更接近自己、瞭解自己,而且有能力建構一個精彩的世界!儘管人生往往「在路上」,可能是十字路口,可能遇到挑戰……但歷險歸來,那漸趨篤定而充實的心靈,正恰恰說明了一件事:每一步,都讓我們愈來愈接近「真正的家」了!

返回心靈的原鄉

人生像極了一趟旅程,有時經歷各種冒險,有時看見意料之外的美景,有時也會迷途而不知所措;而「正信」就是生命的羅盤,指引正確的方向,讓我們不致偏離軌道,終能重返心靈的原鄉。

行天宮奉行精神導師 玄空師父「不設乩扶鸞、不焚化金紙、不演戲酬神、不答謝金牌、不供奉牲醴、不設功德箱、不營利圖私」的正信理念,日日宣講「修德敬神、積德造命」之諦理;相信只要我們能時時問心修德,以道德「心香」敬奉神明,自會獲致神明護佑,感受到「回家」的快樂與溫暖。

行天宮有許多効勞多年的効勞生、公益志工,問他們如何堅持下去而不退道心,幾乎每一位師兄都表示,他們在這裡感受到心安,也都領受過 恩主公的周全護佑,所以一直將行天宮當作自己的「第二個家」;為了要好好守護行天宮這個「大家庭」,所有的効勞生與公益志工都是 恩主公的「腳手」,克己立人,同心効勞,只願能報答聖神仙佛的洪慈於萬一。

心在何處 家在何處

每個人對「家鄉」都有一份想望,我們總是渴望壯遊,卻也同時期盼家的守候與呼喚;其實地理上的「遊子」並不寂寞,最怕心中無主而惶惑,只有為此心找到歸屬,找到屬於自己生命的節奏,以及心繫的志向,便能「快樂出遊,平安歸來」。

出門的路雖然有千萬條,但回家的路始終只有一個方向,相信心懷正信、足踏正道之人,自然能夠智慧清明,保持祥和、淡然的心態,不受外境所干擾;行天宮精神導師 玄空師父開示:「萬般由心。」只要我們勤於把心念打理得方正、乾淨,讓「心屋」早日落成,便能平安「入住」,永保安康。